互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17 08:42:48

互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123-1.5

一、互动式教学的哲学基础

生命哲学的近展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生命哲学论文》(1781)一书的作者卡尔·菲力普·莫里兹基于从定向的意义上把实际哲学扩展到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想法提出了生命哲学的概念。另一位十九世纪初的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在其《生命哲学讲座》(1827)一书中表明了他的生命哲学观。这一时期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反理性,把经验、信念,特别是感情同智力对立起来,同时也夹杂着浪漫主义的自然哲学因素。在后来的发展中,叔本华、尼采为生命概念成为哲学的中心做了准备。他们划定了生命哲学的范围:生命哲学原则上同放弃理性无关,也同非理性主义无关,相反,生命哲学是要试图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新的解释获得更开阔的、能包罗生活实践的经验范围。

生命哲学认为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是指一种内在的,独有的、发自内心的,和生命、生存相联系着的行为,是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人们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只能依据内在的体验来把握。生命哲学把体验和认识加以区分,认为体验不是知识的累加和认识的深入,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贯透在世的所有本质环节来领会掌握在世的整个展开状态”。互动式教学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互动式教学对“体验”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人的重视,关注体验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独特性,关注人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健全。对人的关注,是互动式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二、互动式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往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互动式教学的特点:互动性,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师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互促,形成自组织,自我建构。这显然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组织讨论、探究、调查、反思、参观、鉴赏、操作、表演、辩论、练习、看录像、办报刊,让学生来讲或请适宜的人来现场交流等等。通过互动,将“知识、能力、人格”真正“内化”给学生。互动是要让学生去建构、去自组织,去体验,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样,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去建构、去自组织、去体验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其次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间在年龄、知识结构、阅历以及兴趣爱好、学习目的方面更相近,在教学工作中,学生通过运用听说、讨论、答问、对话、辩论、表演和竞赛等形式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借助网络来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培养合作、竞争与创造的意识。再次是知识与能力间的互动。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后,就会向更高层次的运用方向发展。知识是能力获得的必要条件,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必要结果。知识与能力之间可以互相带动,知识带动能力的发展,能力促使知识的获得。

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提出来的。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和个性得以张扬的过程。教学中的体验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获知过程的体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展开过程,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产过程”,领悟探索发现与经验积累的乐趣,进行求实态度、探索精神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二是课程文化的体验。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创设情趣共济的教学情境,构筑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三是创新性活动的体验。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质。传统“以教论学”的观念必须摒弃,代之而来的是“以学论教”。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与教学内容的最佳整合。这种以经验为本位,以过程为中心的体验性教育是活动体验与教学的合二为一,教学与训练、达标与发展、活动与体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互动式教学的作用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就业作充分准备。互动式教学自身的特点来看,互动式教学中包含着体验一词,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而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往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利于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参加互动式教学活动,体验者对周围关系的融通性增强,对应的周围的人际关系意识越强烈、智慧越高,其行为道德性也越高。而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每天处在生活世界中,却在教育的支配下去记诵既定的道德规范条文,遗忘了对生活的生动的体验,结果导致学生群落的“幽闭文化”、“蛋壳文化”的现象,学生出现了精神倦怠、逆反心理以致厌弃生命的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的心理上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是由于人的不能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或者说即使说出来没人去理会或给予支持与理解,不能从精神上的压抑中摆脱出来。互动式教学就是一种尊重体验者的体验的教育,让体验者以自身的体验为核心来学习外在的知识,通过自身的体验对外在知识的过滤来不断的建构自身头脑中的知识体系。这样可避免灌输式学习对人精神的压抑,使人在获得精神解放的同时,更加的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他人。同时体验教育使体验者把自己内心的思想观点、感受体验不受限制的通过自身的言行、作品表达出来,让体验者真正的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发展自己、创造财富、奉献社会。这样使体验教育不仅成为人的解放者,而且成为人的心理健康的保障。因此,平时参加互动式教学活动多的学生心理素质要强于没有参加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学生是合理的现象。

增强教学授课魅力,吸引学生重回课堂。互动性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师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互促,形成自组织,自我建构。这显然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组织讨论、探究、调查、反思、参观、鉴赏、操作、表演、辩论、练习、看录像、办报刊,让学生来讲或请适宜的人来现场交流等等。通过互动,将“知识、能力、人格”真正“内化”给学生。互动是要让学生去建构、去自组织,去体验,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样,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去建构、去自组织、去体验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作者简介】胥博慧: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论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南红的历史与藏人的南红珠饰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