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止痛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9-17 08:26:42

针刺止痛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针刺 止痛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13-02

痛证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有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疼痛。病人亦往往因疼痛前往医院就诊。笔者在临床上运用针刺止痛治疗患者34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于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最小18岁,年龄最大56岁,一般年龄35---4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8年。其中腹痛21例,腰痛4例,四肢痛9例。

2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

2.1 腹痛 腹痛包括大腹、小腹、少腹痛。(大腹包括脘部,左右上腹,一般属脾胃,肝胆病)

脘痛取穴:膻中、中脘、鸠尾、足三里。

上腹痛取穴:膻中、期门、鸠尾、中脘、足三里。

小腹痛取穴:关元、气海、水分。

少腹痛取穴:阴包、曲泉、足三里。

2.2 腰痛取穴:肾俞、气海俞、委中。

2.3 四肢痛取穴:上肢:肩、曲池、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昆仑。

针刺治疗时,每次留针15-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针刺手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而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有效:疼痛消失,且停止治疗后一年不复发者。

显效:疼痛明显好转。

无效:疼痛不缓解。

3.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有效24例,占70.59%,显效7例。占20.59%,无效3例,占8.82%,总有效率为91.18%。

4 典型病例

4.1 右上腹痛(胆道蛔虫症)

吴某某,男、35岁,农民,于2008年3月28日就诊。患者于3年前出现右上腹痛,痛时放射至肩背时作时止,胃脘嘈杂,痛剧时吐蛔。西医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西医抗炎,止痛、驱虫及中药治疗(用药不详)而愈。以后经常发作。此次旧疾复发,经西医用抗生素抗感染,杜冷丁。阿托品解痉止痛,症状控制。复因食肥肉而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拒按,痛时钻顶感明显,痛苦不安,不止。用杜冷丁、阿托品止痛效果不佳而邀余会诊。查见面黄肌瘦、脉紧,舌苔白。诊断为上腹痛(实证)治疗:针刺取穴膻中、期门、鸠尾,足三里,每次留针20分钟。用泻法。经针刺治疗1次后,疼痛有明显好转,3次疼痛消失,续针1次。嘱口服中药乌梅饮加减4剂。随访一年余无复发。

4.2 腰痛

崔某,男,36岁。农民,于2008年4月26日就诊。自述曾于18年前因担重扭伤腰部,出现腰痛,活动受限。曾断断续续的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现在腰痛,喜叩击及按压,脉沉细,舌淡、苔灰黑。诊断为腰痛。属虚实夹杂证。治疗:针刺取穴:肾俞、气海俞、委中,每次留针20分钟,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治疗一个疗程后,腰痛有所好转。在第2个疗程后,间隔一周,以后重复使用,在第6个疗程的第4次针刺后,诸证消失而愈。

按:此病例是因为患者治疗不彻底,延误病情,转为虚实夹杂证。故治疗手法上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相对延长,坚持治疗6个疗程而愈。

4.3 痹证(肩周炎)

郑某某、男、55岁、商人,于2009年5月6日就诊,患者自述右上肢疼痛,尤以肩部为甚,不能上抬半年多。经西医封闭(强的松龙)及肌肉注射野木瓜针效果不明显。现右上肢疼痛,痛时拒按,痛处固定不移,肩关节活动受限,脉弦紧,舌淡,苔白。诊断为痹证(痛痹)属实证。治疗针刺取穴:肩、肩、曲池,合谷,采用泻法。每次留针15分钟。经针刺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减轻,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消失而愈。嘱经常活动右上肢,并作爬梯子及甩手活动。停止治疗后,于次年8月询问患者未见复发。

5 体会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其发生有因时而致疼痛的。如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虫、食积等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痛――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或亏损、脏腑失养,因虚而致病痛――不营则痛。

针刺止痛是建立在经络基础上的,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调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使脏腑气机平衡功能协调。近年来有关资料报道针刺后可促进脑内某些组织结构释放内源性的鸦片样镇痛物质――类啡肽。则为针刺止痛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笔者在临床上运用针刺来止痛,收到较好的效果。但针刺止痛仍不能全算是治本。在临床上应本着中医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采用针药并施的方法,方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针炙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

[2]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诊断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上一篇:果糖二磷酸钠(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后急性心肌损... 下一篇:巨大胎儿与骨盆出口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