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50例

时间:2022-10-16 09:38:26

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50例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6-0432-01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B

口苦是临床上一些患者常出现的口味改变的一种症状,一般多是某些疾病所伴发的临床表现,多见于肝胆疾患、胃部疾患等。另外某些精神障碍的患者,如抑郁症以及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者,往往会出现口苦。临床除用中药治疗外,针灸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笔者在临床上以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每每奏效。

1 临床资料

共治口苦患者50例,均来自针灸门诊,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年。根据辨证分为肝胆火盛型12例,肝胆湿热型13例,胃火炽盛型8例,肝胆气郁型17例。

2 治疗方法

取穴:外关、足临泣。操作方法:令患者取仰卧位,双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以0.30mm×40mm不锈钢毫针针刺。外关刺人25mm左右施捻转泻法,患者产生强烈的酸胀感;足临泣刺入15~20mm,施以捻转泻法,局部产生酸胀感。手法的轻重视病人的体质状况及耐受程度而定。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3 治疗效果

50例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口苦症状均消失,一般治疗2~4次。

4 典型病例

范某,女,77岁,于2006年6月22日就诊。主诉:口苦半年余。曾口服黄连上清片、清胃黄连片无明显效果。既往糖尿病史4年,长期口服降糖药糖利舒。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此为肝胆湿热型口苦,予针刺外关、足临泣,以捻转泻法。针1次后,患者即觉口苦减轻,又针2次,痊愈。

5 体会

中医认为胆汁为苦,其生化排泄与肝之疏泄有关,肝胆火旺、肝胆湿热引起胆气上逆,发为口苦;另外,过食辛辣导致胃火炽盛,脾胃湿热而反侮于木出现胃火上炎,胆气上逆而为之;又可多见于思虑劳倦过度,情志不达,肝胆气郁,失于疏泄而引发口苦。口苦作为一种症状在临床上多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随其他病症而出现,大多采用药物治疗。笔者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该症,其依据为外关、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中的一组,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二穴虽分布于四肢腕踝上下,但与所关联的奇经脉气相通,因此扩大了治疗范围,并加强了对于脏腑功能的调节。且此二穴出白手足少阳同名经,因手足同名经气相通,由此,针刺二穴可疏利胆经、调达胆气、清泻少阳之火,从而达到治疗口苦的目的。从中医文献记载,外关、足临泣配合应用多治疗颈、颊、外眼角、耳、胁肋、肩、下肢诸疾,很少提到治疗口苦。但笔者以此二穴配合治疗各种原因引发的口苦,效如桴鼓。

本法取穴少而精,简便易行且见效神速,较之药物治疗更方便易行。

(收稿日期:2006-12-26,王晓红发稿)

上一篇:火针治疗浅表肿物290例 下一篇:长短针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