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9-12 03:32:59

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预防措施

【摘要】为了提高广大实习护士针刺伤危害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从针刺伤的现状及发生原因,有提出了对策与措施。重点提出了护生的防护教育应从学校开始,并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培训,明确了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强调了改变不良操作习惯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以便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防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护士;护生;实习; 针刺伤;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98-01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护理实习生刚接触临床工作,专业技术及动手能力不足、防护意识淡薄,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比在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性更大。了解针刺伤的危害及产生的因素,熟练掌握防护对策,是每一名实习护士必备的基本功。本文将会分析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根据发生原因进而提出伤前预防措施的意见及建议。

1针刺伤现状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接触,因而在医务人员中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高,中国学者对1075名护士的问卷调查显示,针刺伤发生率为80.6%[2],年人均针刺伤3.5次,其中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0%。

2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2.1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深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临床实习的护生每天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大量的注射、取血等工作。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锐器机会多,特别是在每天患者输液结束后处理输液器时,可能会被带有患者血液的针头刺伤。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液性传染病的危害性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钻膜接触,一旦针刺伤发生感染,就可能发生致命后果,比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经常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的HBV感染发生率比一般医护人员约高2倍感染乙肝的发生率为2%一4%,感染丙肝发生率为3%一10%感染艾滋病发生率为0.2%一0.5%[3]。针刺伤造成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心理的影响,尤其是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传染的针刺伤或划伤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重度或中度的焦虑及悲伤情绪。

2.2实习护生的防护意识薄弱

高校不开展护理自我防护课程会严重造成学生防护知识匮乏及防护意识薄弱,然而医疗防护知识的匮乏会直接影响护生的初次临床实践。据调查,大多数护生不知道如何预防锐器伤害他人及自己,更不知道伤害后怎样处理伤口,一旦不小心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时,就会不知所措,并且实习护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规范操作。如:徒手静脉采血、输液等,他们认为戴手套进行临床操作会很不方便并且影响最终的操作结果,这种薄弱的防护意识会直接导致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

2.3实习护生心理素质差、实践操作不熟练

当理论知识与实践初次结合时,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掌控,因此,实习护生初次下临床挑战自己的动手能力时,在患者不配合或者要求一针见血时会高度紧张,进而在紧张中易发生针刺伤。

2.4存在个人不良行为习惯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等习惯有关。为了避免针刺伤的频繁发生,应要求实习生们养成良好操作习惯,工作细心认真。在进行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尽量带上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接触的血量比未带手套可能减少50%以上[4]。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回套针帽,这一习惯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却普遍存在。徒手掰安瓶、拔完针后直接挂输液架上不立即处理导致自己或他人不慎被刺伤等这些都说明护生没有足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5部分带教老师素质偏低

有些医院会安排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来带领实习护生,从而增加了护生发生针刺伤的概率。安排带教老师是为了指导实习护生如何进行临床操作,而不是指挥他们去干脏活、累活,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会直接造成护生心里不平衡的情绪,从而导致护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而使针刺伤风险大大增加。

2.6缺乏伤后处理知识

目前国内的护士学校/学院并未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大部分的实习护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自我防护意识并严重缺乏伤后处理的知识与经验。实习护生获得针刺伤后处理知识的途径是从老师或护生之间的交流方面获得或根本没有获得针刺伤后的处理知识。这就导致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的防护知识严重缺乏,因而实习护生不能进行针刺伤后的有效防护。

3预防针刺伤发生的措施

3.1加强岗前防护教育,提高护生防护意识

在岗前培训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进入医院开展实习的时候,带教老师也要向他们强调工作中会出现的危险。并认真学习各种防护知识(比如:常见疾病的传播特点以及传播途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及处理方式等),从而减少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概率。

3.2加强操作训练

加强操作训练,提高护生的各种注射的操作技能及熟练掌握程度对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下临床的护生一定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操作习惯,在带队老师的正确指引下规范操作步骤,改变不良行为。针头从患者体内拔出至放入锐器收集盒内这段时间,最容易发生针刺伤[5]。因此,拔针及处理针头等锐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防止刺伤自己及他人。严禁护生用双手回套针帽;严禁护生不带手套直接进行输液、拔针头操作;严禁护生将用过的针头、针筒直接用手分离;严禁护生拿着锐利器物直接传向他人回对准他人等。

3.3认真学习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紧急局部处理: 先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冲洗。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 乙醇或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②预防性用药。24h 内到保健科抽血查乙肝、丙肝病毒抗体或梅毒、HIV抗体,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高效价球蛋白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③暴露后的报告及处理程序:发生职业暴露后30 min 内向本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应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进行评估,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填写致伤原因、过程、损伤程度、部位)。先上报护理部,再上报医院感染办公室。

3.4完善针刺伤管理体系、改善护生心理素质

实习医院应该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完善针刺伤管理体系。充足的防护用品以及健全的防护体系会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有利于改善护生的心理素质,从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几率,改变病人对实习护生的偏见,增强护生的自信。医院在完善防护体系上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配备安全医疗护理装置及用具,如:注射器、无针系统等。第二,提供的锐利武器必须符合国际标准。第三,提供符合医用的橡胶手套。规范的医疗用品以及规范的操作会有效的减少针刺伤的伤害,所以,在实习前医院就应该向护生传输规范操作的意识,督促护生进行戴手套操作,以防在高危险的操作中发生意外,同时,带教老师要注重护生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及时帮助护生处理。

3.5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

带教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有资格的护士进行严格的选拔,安排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当带教老师,这样才能让护生在实习中有所收获,同时会减少不规范操作引起针刺伤的发生。综上可知,实习护生应该主动积极的与老师沟通,医院应该健全防护体系,从而加强护生的防护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3.6建立职业防护教育制度

有效的教育是职业防护的重点。因此医学院校应将职业防护教育列入护士教育课程教会护生安全的操作技能及防范措施;医院应将针刺安全与预防列入岗前培训内容,在实习过程中根据每个护生的防护知识水平随时辅导,不断巩固补充,提高护生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护生的操作行为。

3.7建立健全刺伤后登记上报制度

医院应建立完善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管理体系,院感科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管理体系,加强培训。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停止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报告带教老师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以确保护生在任何时段都能得到及时准确地处理[6]。医院应对实习护生进行心理支持和帮助。被HBV污染针头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如为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应给予相关免疫治疗并追踪观察。

3.8增强机体免疫力,定期体检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定期体检,实习前期护生应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有效预防临床上各种通过血液、体液、皮肤黏膜传染的疾病。

参考文献

[1]易宜芳,李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182-184

[2]曹旺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l999江4(1):51

[3]毛秀英,吴欣梅,于丽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 422-425.

[4]张延霞,陆龙,袁康等.HIV感染患者的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 : 46 ~47.

[5]董秀珍.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09-110.

[6]赵秀玲.实习护生针刺伤的调查分析及干预措施[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157

上一篇:A股市场业绩预告与经营短视问题实证检验 下一篇:加强供应室消毒隔离以防止院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