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巧用补白

时间:2022-09-17 08:24:02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巧用补白

【摘 要】古诗积淀了我们民族厚重、灿烂的文化,可谓“中华文化的瑰宝”。小学教科书所选的古诗更是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然而,今天的古诗阅读教学大多停留于“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状态,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关键词】古诗;教学;巧用补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度阅读呢?笔者认为,一首优秀的古诗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让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不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度阅读,成就古诗课堂的无限精彩。那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巧用补白?下面笔者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补充背景,拉近距离

古诗写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所描述的情景离我们现实生活非常遥远,学生缺乏应有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等方面的知识,又难以从几句诗中捕捉,因而常对古诗描述的情景感到陌生,在领会上产生偏差。这就需要我们补白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各种书籍、上网搜索资料等方式,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个性,诗中出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等资料,再在课堂中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教师再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拉近时空距离,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铺垫。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黄鹤楼的资料,了解李白、孟浩然的关系。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读题解题后,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黄鹤楼的资料,知道黄鹤楼在唐朝时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聚会或送别的地方,从古至今有许多大文豪都在黄鹤楼留下了诗篇。同时教师用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和一些与黄鹤楼有关的著名诗篇。接着,继续交流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老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资料适当补充,让学生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吟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今天,李白要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千言万语,化作了一首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对背景进行补白,才能拉近学生和作品、作者的时空距离,才能更好地体会李白送别孟浩然时依依惜别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链接生活,理解语言

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炼。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揣摩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寻找诗歌中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巧抓关键字词补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学生初读诗歌,根据注释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大概意思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烟花三月”的:

师:透过“烟花三月”这个词,联系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春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长江两岸的春景。)

生:我看到春天来了,长江两岸小草探出了碧绿的小脑袋,嫩黄的迎春花开了,雪白的梨花开了,粉红的杏花也开了。

师:你眼中的春天真是五彩缤纷!

生:我看到春回大地,长江两岸到处百花盛开、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师:你不但用眼睛去看春天,还用耳朵去听春天!

生:我看到江岸边,粉红的桃花开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枝条,一阵风吹来,柳树在翩翩起舞。

师:你描绘的画面不正是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吗?

生:长江两岸,小草长得很茂盛,稻田里绿油油的,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啊!

生:我还看到了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真是“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你们能用积累的诗句描绘春天,积累真丰富,“书香校园”活动你们收益不少,老师为你们自豪。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眼中的“烟花三月”再也不会停留在课后的注释“形容花开的繁茂,像浮动的烟雾”这样抽象的字眼中了,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画面。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积累,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想象情景,感悟诗境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从这一过程中截取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小学生生活阅历少,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创造,再现情境,去领悟诗的意境美。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中,我抓住“故人西辞黄鹤楼”的“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领悟诗的意境美。请看教学片断一:

师: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一对兄弟般的朋友,一对朋友般的师生却要离别了,(播放乐曲〈送别〉)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举杯告辞:他会想起什么?会对李白说些什么?李白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象他们告辞的情景,同桌演一演。

(同桌表演)

师:哪对同桌愿意表演给大家看?

生甲:孟兄,我们在这黄鹤楼边,一起踏春游玩,一起饮酒吟诗,一起谈古论今,过得多么快乐。可今天您却要独自离开,到千里迢迢的扬州了,我真是难过啊。

生乙:太白兄弟,黄鹤楼到广陵,相隔一千多里路,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生甲:孟兄,干了这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乙:太白兄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干了这杯酒,就此告别,保重!

请看教学片断二:

师:饮罢了送别酒,说完了送别话,离别的时刻还是来到了。李白站在江边,看着朋友渐行渐远,此情此景,凝聚成了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绘的场面吗?

生:孤孤单单的一艘船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中,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从天边流过。

师:那可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当时的交通要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是呀,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李白站在江边,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指的是什么尽?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尽”的是:船、帆、影。

生:不“尽”的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感。

师:孤帆远影早就消失在天边,可李白还站在江边,看着长江水滚滚东流不愿离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此刻,长江上流动的除了一江春水,还有什么?李白会想些什么?

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辞”、“尽”进行补白,通过引导想象,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次又一次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和教师、文本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既理解了诗意,又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既对诗的意境有所感悟,又有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一举多得。

四、课后练笔,延伸拓展

“言有尽而意未尽”往往是一首好诗审美价值的体现。不少古诗结尾处仍有无限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口头补白或练笔,延伸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结束时,我布置了两个小练笔:1.把这首诗编成小故事写下来,要求尽量写具体送别的场面。2.李白和孟浩然还能再见面吗?想象他们重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任选一题完成。通过练笔,将学生置身于诗歌文本的情境中,切身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能深刻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补白是古诗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常规教法,恰当地运用它,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提供个性阅读的空间,感悟古诗的意境,对古诗进行深层阅读。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给课堂创造意想不到的精彩。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育 下一篇: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