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17 07:10:47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各类生产事故不断发生,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使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不统一等情况。因此,针对各高校学科建设特点,对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建立科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1984年,教育部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列入《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提出了建立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和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及专业设置方案的设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在全国1028所本科高校中,已有127所院校设置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6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7个,其分布涵盖了军工、航空、化工、石油、矿山、地质、消防、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十几个领域。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比较完整的体系。

3.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据统计,2009年安全工程毕业生总数达到3905名,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达到7000名,在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多,而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统一

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涉及矿业、环境、建筑、化工、能源等多种类型,导致我国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一些专家倡导“大安全”的培养论,但由于受到各高校原有专业背景的影响,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倾向于原有较强专业的课程,而和安全专业相关的一些关键性课程却未能开设,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离散性高,系统性和普适性较差。

(2)教材建设缺乏科学性

搞好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4]。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明显缺乏系统性、规划性、适用性。尤其是随着不同高校的多种类型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开设,符合不同类型的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还很缺乏。而且,目前已出版的多套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用书中存在明显的移植痕迹,内容缺乏创新。

(3)教学体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但由于多数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硬件条件欠缺和实习地点和效果无法保证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执行的教学体系存在明显的轨迹偏离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

4.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发展现状

我校于2005年设置安全工程本科并开始招生。截至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404人,已毕业学生187人。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有博士学位的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6人。

4.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1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从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涉及了煤矿、化工、建筑、火灾和电气等方向,即所谓的“大安全”范畴,没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定向。

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条件,在方向和程度上应有所侧重。首先,通过对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和安全专业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分析,得知大多毕业生从事煤矿行业和多数教师有从事煤矿安全方向研究,同时结合我校所处的地理优势,位于国有重点煤矿基地——平煤,有利于我校就近建立实习基地,使在校生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其次,根据2006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要不断扩大与煤矿安全紧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因此,建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可以确定为以煤矿安全为主,其他方向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

4.2.2 师资力量需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

我校是在国家对安全的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全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新增设的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比如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等。

针对此问题,建议学校大力引进高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研究的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质量;根据确定的专业发展方向来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开煤矿安全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不断充实学生基本知识储备。

4.2.3 实验室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针对该专业实验设备严重匮乏的情况,学校应加大力度和强度购置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设备并增开相应的实验室,以满足主干专业课实验要求。实验设备的购置,保证教学的前提下,还应尽可能考虑为学生及老师的科研服务。

5.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过程、形式和途径。培养模式的选择正确与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基础课程按照高等教育工学类要求设置外,还应着重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专业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专业实践上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因此,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为: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拓宽知识面。

(1)重基础教学。加强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的教学,为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有效开设以及社会实践等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3)拓宽知识面。除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外,应加强学生对通用安全工程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安全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的了解,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6.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不统一等情况,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应以煤矿安全为主,其它方向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选择。经过不断的探索得出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拓宽知识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2]牛金成,许放.安全科技人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165-168.

[3]傅贵,周心权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8.

[4]张金锋,聂百胜,谷小敏.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B07):30-32.

作者简介:黄战峰(1982—),男,河南漯河人,硕士,河南城建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煤矿灾害预测与防治及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教学和研究工作。

上一篇:矩阵变换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控制算法及仿真研... 下一篇:客户细分聚合模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