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伯苓的高等教育思想

时间:2022-09-17 06:55:20

浅谈张伯苓的高等教育思想

【摘 要】张伯苓是中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者,担任南开大学校长多年。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主张教育救国,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张伯苓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张伯苓 高等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张伯苓(1876年~1951年),名寿春,字伯苓,中国著名爱国教育家。1892年入天津北洋学习驾驶,1894年,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恰逢中日甲午战争,在此期间张伯苓目睹“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国家的无能和失败,深深刺痛了他。从而决心创办新式教育,通过“教育救国”寻求国家复兴之路,寻求民族复兴之路。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教育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张伯苓执掌南开大学的时代是一个政府腐败无能,军阀连年混战,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的混乱时代。在这个民不聊生的时代,大学必须承担拯救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办大学就是要教育救国。“办大学之目的,在信学以致大。学以易愚,学以救国,救世界。”这一教育目的的基点是立足解决民族的愚、弱、贫、散、私五大疾病,改造他们的道德,改造他们的知识,改造他们的体魄,最终实现教育改造中国的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的校训,体现了张伯苓办学的良苦用心。“公”的内涵是公共道德和意识,也就是张伯苓强调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自觉意识。“能”是指培养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全面性的人才。张伯苓教育的真谛是“公” “能”教育。他说:南开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间,居然能由默默无闻的一个私立学校,而终至于誉满中外,是自有其独特的教育精神的。这一种精神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国教育,民主教育,实用教育,或者说是科学教育。着重培养具有现代化的学生,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还要具有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公”“能”教育是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前者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锻炼,最终形成不辱时代使命的进取精神。“不为己用,而是应该为公为国,为人群服务。”可以说张伯苓的办学理念是中西文化的选择与融合。他指出:“盖南开过去,无时不在奋斗中,亦无时不在发展中,日新月异,自强不息,为我南开学生特有之精神。”可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体现了南开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标准,激励南开学子立足本土,传承文化,德才兼备,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观

南开知难而上,与时俱进,在确立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办学理念后,面临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要达到允公允能,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张伯苓为南开大学学生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德、智、体、美的协调全面发展。

“教育一事非独失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故凡为教育家者,皆希望世界改良、人类进步‘抱不足之心、求美满之效’。我国当教育青年之任者,诚能实行若此.则中国或可补救于万一。”由此可见张伯苓非常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张伯苓在办学之初就强化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理念,他认为科学与一个国家物质文明的发达,与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密切相关。张伯苓还积极筹备经费,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环境。他还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国内外一流师资,每一门学科都有知名的专家学者。所以,南开的教育质量在中国的大学中一直名列前茅。

张伯苓同时非常重视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里没有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体育比什么都重要。”20世纪初叶的中国,被西方人称为 “东亚病夫”,张伯苓一直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来解决中华民族“愚”“弱”“贫”“散”“私”的问题,振兴中华。总之,张伯苓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一种整体发展观,一种全面发展观,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四、高等教育的管理

作为近代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张伯苓经营南开30年,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南开学风过硬,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可以与北大、清华媲美,离不开张伯苓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超常的管理才能。

张伯苓首先建立了“私立非私有”的大学管理原则,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核心,形成了民主治校,大师办学,自觉自制的大学管理体系,体现了张伯苓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管理思想的内涵以及管理目标的最终归宿。他认为“学校不是校长的学校,是大家的学校。”“学校一切事,应大家共同商量,所以要大家同负责任。有了此种力量,才能一致地奋斗。”张伯苓为南开建立了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师生参与度越高,对学校就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南开大学与公立大学不同,不用受政府的管制,完全独立,其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精华,又可以加以本土化改造。张伯苓主张师生合作,共同商量,共同负责。具体措施是“校长之责任分担于校董,校长之下分专门,……校务分掌,定时做事”。这就让让南开大学的师生有一种主人翁的使命,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师或学生,而是学校的主人和建设者。

五、高等教育的职能

国内外教育家对大学的职能有许多论述,最核心的表述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中国的大学从创建到发展,始终围绕大学的基本职能在运行。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相对弱化,但张伯苓领导的南开大学却独树一帜,在重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南开在服务社会方面做出了表率。张伯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调整学科专业,以服务社会为基础,开展学校和工厂企业的合作。其次,在大学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并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再次是建立多个研究机构,针对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重点。南开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服务社会是重中之重,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六、评价与启示

张伯苓,一个应该记住的名字,他是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先驱。张伯苓一生办教育,一生与南开有缘。追根溯源,是他的“教育救国”理想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然。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建构了具有科学和民主,具有现代性特征的高等教育理论,而且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张伯苓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经验,形成了它独特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人才观、高等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师生观等。张伯苓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实践,创造性的打造了“南开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范例,为当今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但是张伯苓的高等教育思想也有所不足。他似乎过分看重教育的力量,认为“教育救国”是拯救中国的必然之路。张伯苓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过西方的教育理论和自然科学知识,理论的积淀还显不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在理论和思想的层面上,还稍欠哲学思维和理性高度。但瑕不掩瑜,张伯苓的高等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他为我们留下的是极其珍贵的教育遗产。

现今中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各类大学不断扩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教育公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等问题。张伯苓的高等教育思想为当今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一,去行政化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长时段主题。减少政府对大学的干预,扩大大学的自,使大学在一定框架内自由自主发展。更新当今大学的学校管理模式,提高当今大学的行政效率。

第二,应该优化和明确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每所大学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确立其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走向,而不是都定位于综合性大学。从而使每所大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过硬的特色专门人才。这也是解决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第三,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专家。大学校长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人物,是一所大学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长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发展走向。所以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所大学的校长必须是一位懂教育的人,这样才能突出办学特色,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应该优化改革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模式。当今高校以教师的科研成果来评定职称和衡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准,而不是以教师的实际讲课水平和学生的评价来衡量。这就导致许多教师专注于科研和学术,而忽视了真正的职责——教书育人。这也是当今我国高校学术腐败和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总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分析和研究那些卓越教育家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同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当今的高等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若干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国良. 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7,8,29.

[2]梁吉生.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155,156.

[3]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A]. 杨东平编.大学精神[C].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0:385-386.

[4]王文俊,梁吉生等. 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258,162,79-80.

上一篇:浅谈文化大发展下的高职艺术教育状况 下一篇:创新顶岗实习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