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提高图书馆业务管理水平

时间:2022-09-17 05:12:18

浅谈“以人为本”提高图书馆业务管理水平

[提要] “以人为本”,突出人在图书利用与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决定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馆员素质服务能力提升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保证,体现在“以实现馆员自身价值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实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图书馆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6日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对获取文献信息的准确度和广泛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必须在提高馆员素质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决定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管理者素质。数字信息时代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级图书馆馆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成败与兴衰。要求图书馆馆长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和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具有战略的目光,开阔的视野,开拓创新的能力,廉洁奉公,是非分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为琐碎之事耿耿于怀,自强不息,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造福国家与人类的公益事业。作为馆长,必须由衷地热爱图书馆事业。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沾沾自喜,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要有“吃的是草,挤出来是奶”的孺子牛精神。

(三)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图书馆的专业性要求馆长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了解图书馆发展动态,懂得科学管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科技、文史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与此同时,要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保持良好的知识结构,做到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正确把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前沿动态,随时掌握最新的图书情报动向,并迅速做出正确的思考判断。

(四)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及较高的工作效率。善于运用系统思考的方式开展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图书馆工作千头万绪,从重要的事情着手,确定哪一个工作比较重要,必须先去做;哪些比较不重要,可以缓办,依据重要性决定投入的时间,不断思考是否有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不考虑优先次序所产生的另一结果,经常是一无所成,而且被拖延或耽搁的事情,等之后再提出时,往往已失去时效性。

(五)规范图书馆架位管理。图书馆业务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按照图书馆评估指标,生均图书要达标,随着藏书量的增加,图书馆面积不足是困惑中小馆藏书的大问题,每次上架新书都需要倒架。因此,库位设计调整是一个整体工程。如何做到既规范又省力,管理者应在本馆图书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计算书架可容纳的册数,将预留空间做通盘考虑,避免做重复调整。

二、馆员服务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保证

(一)注重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工作队伍。馆员应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其所从事的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利用是创新的基础。馆员也应成为知识的导师,一方面让读者在“知识服务体系”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馆员对读者的教育、指导,就是知识的教育。真正认识到馆员具有指导、启迪、引导、咨询的作用,传授的功能,具有“导师”的意义。把人本管理用于馆员的管理,就是按照人本性的要求把提高馆员的工作质量、提高馆员的满意度及馆员的成长和发展等人性因素作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的调动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竞争上岗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人为本是深刻认识人在图书馆中的作用,突出人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本质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激励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与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三)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激励是调动馆员积极性,激发馆员创新意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建立有效的用人激励机制,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优势。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因此根据人的需要层次不同,对人的激励机制也要具有多样性,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位晋升、改善环境、工作自由等,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需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激励机制。

(四)实现馆员自身价值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并承认人的价值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前提。馆员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图书馆内部人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本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在此指导思想之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存在分工的不同,管理者了解馆员工作的艰辛,承认人的需要,个性发展的合理性,创造条件满足馆员发展的需要,并将这种需要作为图书馆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本管理尊重人的价值,以建立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制度。它弥补了传统管理制度的不足,突破了制度管理的僵化局限,给人以尊重感,以一种自由活动发展的良性空间,让人在体验自由活动发展空间的同时,更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三、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决定图书馆管理水平

(一)以读者为本的管理体系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石。传统图书馆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多以规范读者的行为,使读者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太多的管制与约束,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建立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建立资源共享协调保障体系。文献资源建设是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构筑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基础。它的建设是否顺利和充分,关系到网络文献资源共享能否顺利进行和发展,关系到文献资源整体建设的成败。比如,北京自2008年高校成立了BALIS资源协调管理中心,下设四个分中心,标志着BALIS组织架构建设的完成,促进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目标能够更早实现,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资源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使文献资源的买方和供方在文献资源利用方面等有更多的协调,同时对中小馆数字化资源配置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l]张建林.试探新时期领导者决策能力的培养[J].赣江经济,1986.12.

[2]许李莉.探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素质与服务质量的提升[J].华章,2012.30.

[3]张金鸾.网络文献资源共享及其保障体系建设[J].湖湘论坛,2000.3.

上一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综述 下一篇:埃及故事:特殊的“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