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质量的技术

时间:2022-09-17 04:51:08

提升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质量的技术

摘要:六类综合布线系统作为“云”时代办公网络的物理基础设施,提供高于比超五类系统2.5倍的带宽,在100MHz时高于超五类300%的ACR值,其性能上的优越不言而喻,但六类综合系统在施工质量方面,较长五类系统更加难以管控。本文以某大型商务广场项目为背景,结合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中对工程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实施整改过程,简要的论述提升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提升的措施与方法。

Abstract: As office network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in "cloud" era, six types PDS provides 2.5 times bandwidth and 300% ACR value than five system at 100MHz, its superior performance is self-evident, but the six types PDS i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i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than long five system. Based on a large commercial plaza project, combin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the rectification process of six types PDS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s,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six types PDS.

关键词: 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质量提升

Key words: six types PDS;construction;quality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116-03

0 引言

随着千兆以太网的日益普及,使云计算在自动化办公中的应用成为了可能,也使超五类综合布线系统一统天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并逐渐取代昔日的霸主成为综合布线市场上的主流。作为“云”时代办公网络的物理基础设施,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在传输速率上提供超五类系统2.5倍的高速带宽,在100MHz时高于超五类300%的ACR值。在系统施工质量方面,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同样比超五类系统更加难以管控。

该大型商务广场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乌兰木伦河南岸,项目用地263.22亩,建筑面积为70万平方米,为鄂尔多斯市标志性建筑。该商务广场内采用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其应用主要是针对建筑物内的办公网络系统的基础布线,设计规模约为2.9万点,六类铜缆使用长度约为136万米。

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大型商务广场项目为背景,结合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中对工程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实施整改过程,简要的论述提升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提升的措施与方法。

1 质量问题调查分析

1.1 现场调查 工程初期使用福禄克测试仪(FLUKE DTX-1800)对商务广场一号塔楼第六层(样板层)的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质量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

在检测过程当中实取500个检测点,检测到质量不合格(测试未通过)的点数为57处,合格率仅88.6%,收集数据以后,我们对不合格点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具体见表2。

最终以各单项不合格项目的比率数为基数,利用折线图直观体现整个检测结果中的主要严重问题所在(见图1)。

折线图证实,“RL(回波损耗)” 与“NEXT(近端串音)”二项质量不合格项目比率数的累计百分率为89.4%,实为是主要,严重的质量问题。

1.2 目标确立 分析认为可通过改变施工方法、加强施工管理等整改措施,将检测中“RL(回波损耗)”与“NEXT(近端串音)”主要不合格项目频率降低99%,从而将现有的质量合格率88.6%提高到98%以上。

1.3 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影响六类中和布线系统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最终整理绘制了“树状关联图”如图2。

1.4 要因确认 造成该二个主要质量缺陷的末端原因共有8个,通过现场调查与分析,对8个末端原因逐一进行要因确认。

1.4.1 材料管理不严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虽然材料的品质对综合布线质量有所影响,但通过对项目部材料管理进行了现场考察,发现本项目部的材料管理还是比较规范的,所有进场材料均为国内一线品牌正规厂家生产,且合格证、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所以认定“材料管理不严”并不是造成主要质量缺陷的要因。

1.4.2 终接工具不专业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该项目所选用的六类综合布线系统的接插件(插座模块等)均为新型免压线器产品,只要正确使用模块组件,便可完成线缆与接插件的卡接,不需要使用专业的压接工具,所以认定“终接工具不专业”并不是造成主要质量缺陷的要因。

1.4.3 施工人员无经验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施工班组无相应六类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经验,可能会对施工质量有所影响,但调查到班组人员基本上都为中专以上学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质量意识;分析认为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相应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所以认定“施工人员无经验”并不是造成主要质量缺陷的要因。

1.4.4 终接工艺有问题 通过对现场施工情况的调查,施工人员在对六类网线终接时,线对扭绞松开长度在11mm~13mm,且在终接后仍留有多余的线头,与国标规范要求严重不符,所以认定“终接工艺有问题”是造成主要质量缺陷的要因。

1.4.5 管路设计容量小 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调查,施工后现场线管、线槽的容量均有超过50%冗余,所以认定“管路设计容量小”并不是造成主要质量缺陷的要因。

1.4.6 管路施工不规范 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调查,所查线管的转弯角度均大于90度,且转角个数与过线盒的设置均符合标准,所以认定“管路设计容量小”并不是造成主要质量缺陷的要因。

1.4.7 布线方法不合理 调查发现由于六类线缆外观较以往使用的五类线缆“更粗壮”,使大部分施工人员误认为六类线缆“更耐拉”、“更耐弯折”,导致在线槽内拉线时施工人员多集中于一端,距离较长时也几乎不安排人员在中间传送线缆。分析认为此种不合理的施工方法,极易对线缆产生不可逆转的物理损伤,且施工后线缆在线槽内紧绷,转弯处无适当预留,线缆弯曲半径严重小于极限值,所以认定“终接工艺有问题”是造成主要质量缺陷的要因。

1.4.8 线束捆扎过紧 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调查,该项目所选用的是粘贴扣式线束整理扎带,由于扎带材料的特性,施工现场未出现线束捆扎过紧的情况,所以认定“管路设计容量小”并不是造成主要质量缺陷的要因。

通过现场调查与分析最终认为造成该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主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终接工艺有问题”和“布线方法不合理”。

2 整改与实施

2.1 针对“终接工艺有问题”的整改与实施

2.1.1 正确示范线缆终接的工艺流程 ①邀请材料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示范演示六类综合布线系统终接工艺流程,并留存影像资料;②根据终接工艺流程的影像资料配以文字说明,编制成《六类综合布线系统终接工艺流程》指导文件,下发至每一位参与线缆终接施工的人员手中。文件内容如下:1)将六类线缆外护套自端头剥去30~50mm,插座模块组件拆解备用(见图①);2)将线缆穿入压线盖,顶住即停,然后除去十字骨架与撕裂线(见图②);3)将导线按压线盖上的色标卡入线槽,注意过程中尽量不对双绞线进行解纽(见图③);4)将多余的线头使用剪刀齐根剪去(见图④);5)将压线盖组件推入模块定位,注意模块两侧的槽口必须对齐(见图⑤);6)将定位后的模块使用厂家配送的压力手柄进行压接,听到“咔嗒”声后,将模块旋转180度再次压接,确定压接可靠(见图⑥)。

2.1.2 实施样板先行的管理制度 ①全面施工前,每个施工班组以所在施工段的连续100个信息点的终接做为“工序样板”,先行施工,先行由项目部进行质量检查、检测。②将“工序样板”做到100%质量合格的班组,方可参照“工序样板”进行全面施工;未做到100%质量合格的班组,直到整改达到100%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

2.1.3 完善施工质量“自检”制度 ①每日施工班组长牵头,对当日施工的信息点,参照“工序样板”的质量标准进行“自检”,开“每日质量总结”会,并做书面记录;②质检员不定期的参加施工班组的“自检”,加强“自检”工作的落实力度;③项目经理每周组织一次“施工质量总结会”,讨论解决各施工班组在“自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自检”工作落实到位的施工班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2.2 针对“布线方法不合理”的整改与实施

2.2.1 了解六类线缆的物理特性 ①邀请材料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讲解六类综合布线系统线缆的物理特性,总结如下:1)六类线缆的线径约为6.2mm,线缆可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为线径的4倍约为25mm;2)单根六类线缆可承受的最大拉力约为100N(相当于10公斤);n根六类线缆可承受的最大拉力约为n×50+50N;多根六类线缆可承受的最大拉力不能超过400N(相当于40公斤)。②加大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教育,让其认识到由施工方法不当造成的线缆物理损伤是不可逆转的,即使在外观上看不出线缆的损伤,只要测试中“RL”值不合格,整条线缆必须重新更换,别无他法。

2.2.2 细化布线工序的施工方法 结合六类线缆的物理特性,现场施工员重新编制了《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布线工序技术交底》,主要内容如下(六类线缆的物理特性内容此处不再赘述):1)在水平线槽内敷设时,首先将多根线缆头并齐用电工胶布捆绑成一束,再每隔0.5m~1m捆扎一次,捆扎3~4次,捆扎长度2m~3m;而后应在线槽直线段每3m~5m处及转弯、三通处,分布施工人员在线槽中穿送电缆;2)在线管内敷设时,先穿牵引钢丝,再用电工胶布将钢丝与电缆束牢固顺滑的捆扎在一起;最后匀速拉牵引钢丝末端,将电缆敷设于管内,两端管口各安排施工人员做到“一拽一送”;3)线缆于线槽转弯处、线槽三通处、线槽与线管连接处做0.2~0.3m的预留,呈自然弯状;4)布线时必须杜绝出现线缆打结、“死弯”等现象。

2.2.3 加强过程检查,确保技术交底的落实 ①项目技术员施工人员现场开展布线工序的技术交底,并发放《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布线工序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人手一份;②项目质检员不定期的到施工现场抽查技术交底的落实情况,对技术交底落实不好的施工班组进行一定经济处罚,对于最终成品合格率高的施工班组进行一定的实物奖励。

3 效果检查

本工程全部完工后,项目部进行了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同时随机抽取了四个标准层,共计2000个信息点,同样使用福禄克测试仪(FLUKE DTX-1800)进行效果检查,并与整改之前情况进行对比,从表3可以看到,各单项不合格率都有明显下降。

从图4可以看到,整改后的最终结果达到并超越了预定的质量目标。由图5可以直观看出原影响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质量中的“RL(回波损耗)”与“NEXT(近端串音)”等问题的发生频率大幅降低,已不构成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原因。

4 结束语

总之,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只有对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统计与深度剖析,才能够抓住问题的根本;只有对根本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严谨筛选与认真实施,才能够达到并超越预定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GB/T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GB/T 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3]陈芳.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的一些体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1).

[4]胡克.综合布线系统与标准[J].现代电视技术,2004(08).

上一篇:浅析桥梁悬臂施工的质量控制 下一篇:利用教育评价培养幼儿热爱集体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