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尝试乐学.会学.主动学

时间:2022-09-17 04:35:14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尝试乐学.会学.主动学

当21世纪迈着快捷的步伐走来的时候,中国的教育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高素质人才”已不仅仅是国人的一句响亮口号,而成为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厚望和要求。顺应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乐学・会学・主动学。总体思路为实施愉快教育,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夯实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乐学・会学・主动学”,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树立起这种理念,在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好的效果。

1.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给沉寂的课堂注入生机:课堂上“乐学―会学―主动学”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愉悦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要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在以往,滞后的教法和学法使得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这无利于素质教育在学科内的落实。我们课题组成员率先在学校内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新教学理念,真正地在心中树立起“乐学、会学、主动学”这块理念招牌,并将其用之于课堂教学。“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上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心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便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我们倡导师生的和平民主,倡导教学中心的转变(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的转变),倡导学生的质疑与创新。如此以来,课堂被激活了,教师放弃了“师道尊严”,学生笑了,体味到了语文课堂的丰富内涵。

2.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变被动地接受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下里“乐学――会学――主动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去学习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没有兴趣引导的学习,课堂40分钟也是漫长岁月的煎熬;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把学习变成愉快地接受。所以我们强调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书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处于求知欲高,好奇心强的初中段的学生,那些名著、书中的“伟人”对他们来说有莫大的吸引。但在过去,囿于老师、家长双重逼迫,搞的只是“地下工作”。我们认识到书籍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好书对学生高尚人格的重塑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久经时间检验的名著,在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便主动地放开,让他们的“地下工作”转为“阳光行动”,提倡他们读名著,读健康向上的书。

“情动于中,发之于外。”学生读了书,有了感受;摘了阅读笔记,有了素材,就给他们提供写的机会。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自己所想所感所见,在形式、内容上不做要求,能写就行,每周至少有一篇超过300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习惯就是最棒的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学生们由规定变成了习惯,变成了学习的一部分。而这正如《学习的革命》中所提倡的“通过骑自行车学自行车,通过弹钢琴学习弹钢琴”理念一样。学生的动笔练习是有成效的。他们有了想法,就写下来;有了好的文思,就记下来。课题组一位教师在讲授郑谷的《鹧鸪》一诗时,顺便借学生有关于“一字之师”的发言讲到了尊师重教。就有不少的学生在日记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今天的课上,齐己的故事使我想到了那一次与老师的相遇:刚考完试,自己觉得不怎么理想。在回家的路上迎面遇到了李老师,自己实在不好意思面对老师,这样想着便贴着墙跟溜了过去。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老师为我们的学业付出了那么多,自己却……郑谷仅给齐己修正了一个字,而李老师教给了我们多少知识!老师,在此,我向您道歉!”

“真没想到修正一个字,就堪称师。看来,尊师,这在我国由来已久了。那天上完课,我就开始搜集有关尊师的资料,还搜集到了不少。在此我选了几条抄录如下:现在,世界上有十几个国家都设立了教师节,象德国、美国、朝鲜、原苏联、泰国、印度等。我国也设立了教师节,是每年的9月10日。日本的学生每见到教师,无论在何处,都行鞠躬礼,在公共汽车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为老师让座……”

“我真为有些同学的行为而感到羞耻,老师为我们传授知识,老师教我们做人,可总是有同学在课堂上磕睡,一点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他们都不如一个古人。尚未觉醒的同学们啊,打起精神吧,别让古人笑话我们!”

正是这种长时间的磨练,学生不再对作文打怵了。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同学们踊跃参加;在上级组织的作文竞赛中多次获奖。

3.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实现语文从囿于课堂到与生活同轨的跨跃:校内外“乐学――会学――主动学”

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练;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这是一位老师在自己的随笔中写出的体会。这也体现了我们整个课题组的构思。“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是一种大语文思想。实践证明的确如此,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处处是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与生活是同轨进行的。尤其在时代信息浪潮冲击下,在知识经济影响下,学生应该冲出课堂这一狭小天地,把触角更多地伸向五彩缤纷的社会大舞台,把语文学习渗透到各个领域。本着这一想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在学校内外广泛地建立学习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层面上为学生获得创造了机会,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挖掘,语文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让人成其为人。”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其目的、意义也在于此。而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成绩并不相悖。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理解分析的综合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易县尉都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下一篇:谈少儿花样滑冰跳跃动作的分段训练与内容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