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活动中幼儿的退缩行为

时间:2022-09-17 04:29:18

浅谈体育活动中幼儿的退缩行为

摘要: 退缩行为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障碍,特别是幼儿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表现得尤其明显。本文对幼儿的退缩行为存在的原因,从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幼儿自身及教师对体育活动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四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幼儿教育的实际重点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体育活动 幼儿 退缩行为 改进

一、前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体育属于健康范畴,在健康领域的目标中这样写道:“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2]可以看出体育活动的突出地位及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巨大作用。

体育活动指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活动,它是以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指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幼儿的体质,发展幼儿的身心素质和初步的运动能力,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锻炼身体的教育活动。幼儿园体育活动包括基本体操和游戏两大类[3]。退缩行为指后退、萎缩的行为,而幼儿退缩行为指胆小、害羞、孤独和萎缩,缺乏好奇心,不自信,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等常见的行为障碍。

二、体育活动中幼儿退缩行为的分析

(一)环境的不良影响。

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是心理环境的基础,在体育活动中,物质环境包括体育活动的空间、时间,以及为幼儿提供的玩具、教具等。良好的物质环境会在一开始牢牢地吸引住幼儿,使幼儿喜欢玩、愿意玩,为幼儿进一步参与活动创设前提条件,也使体育活动顺利开展成为可能。体育活动的心理环境是指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环境,具体包括幼儿与成人、幼儿与幼儿、成人与成人、教师与家长等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隐性环境[4]。刚从家庭和父母怀抱中走出来的幼儿,初入园时由于对环境的陌生和不适应,会表现出恐惧不安、焦虑紧张、沉默不语、缺乏安全感等现象,特别是对同伴、教师采取排斥态度或者无法处理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对体育活动这样一个需要独立和交往能力的活动来说是急需解决的。因此,仅有良好的物质环境还不够,我们还应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除遗传因素外,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产生退缩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存在以下误区:1.某些父母本身对幼儿体育活动存在错误的理解,缺乏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并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体育活动行为;2.家长对幼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忽视幼儿身心素质及能力的发展水平,致使幼儿常因努力却未达到期望而产生负罪心理或逆反心理;3.对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父母总是把他们置于自己的护翼之下,长期溺爱使幼儿依赖性增强,一旦在体育活动中受挫则自信心下降,出现心理障碍而产生退缩行为[7]。

(三)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

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及其技能技巧水平是影响幼儿体育活动中退缩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小,身体活动的能力越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对其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极为重要[5]。身体活动能力较强,能够完成多种体育活动或体育动作的幼儿,获得的成功体验较多,往往会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从而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而且行动积极、主动,独立性也较强。相反,身体活动能力较差,动作迟缓的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常常遭受失败,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较少,久而久之会产生否定的“自我”概念,表现为缺乏自尊和自信,行为消极、被动和退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四)教师对体育活动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不当。

教师对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及动作技能技巧掌握的基础上。目前在幼儿园中有不少教师在体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判断不全面,模糊性大[4]。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某些教师由于缺乏全面教育意识,因而判断上会出现片面性和模糊性。2.主观随意性强。在一些幼儿园中,传统幼儿体育活动的弊病依然存在,表现为不去研究教育对象,不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发现什么活动比较好玩就拿来制定计划,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也不能针对幼儿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计划来促进幼儿发展。

三、改进体育活动中幼儿退缩行为的措施

(一)优化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提供客观条件。

1.创设近似于家庭的软化环境。即为幼儿提供的体育活动器械不能过分地强调功能而忽略人际互动,不能一味追求坚硬不易损毁而忽略外观和造型的美化。教师应充分利用增加环境柔和性的各种材料来创设软化的体育活动环境。2.器械和场地不宜复杂。主要指器械场地应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环境对于必须专注的内容或严格的时间安排是必要的,因为它带来的分神事物较少,比较适合于幼儿,否则会因刺激过多、选择过多而使幼儿不知所措。此外,教师应结合本园的实际条件,在安全卫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最大限度地降低与环境有关的行为问题,使物质环境真正适合于幼儿的认知结构和身体发展水平,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动机。

在创设心理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即师幼互动是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体育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应是:1.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相互关系。作为教师应具备对幼儿施加正确教育影响的能力,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并对在心理上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给予关注。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在做带有挑战性的动作练习时,教师都要及时出现在幼儿身边,抚慰和保护幼儿,消除幼儿的不安心理,鼓励其大胆尝试。2.建立完全平等的师幼关系。从本质上看,教师与幼儿都有人格的尊严,都有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情感和看法。

(二)注重家庭教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技能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家庭环境质量可以影响到儿童在活动中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而家庭教育方式是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父母应注意采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幼儿有充分发挥的余地。2.端正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幼儿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幼儿怯懦、任性的性格[6]。3.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4.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使幼儿敞开胸怀,开拓眼界,并教给幼儿适当的技能,使幼儿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5.鼓励幼儿与人接触交往[8],最主要的是要幼儿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也要注意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

(三)加强锻炼,提高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从一出生就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他积极地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刺激,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经验系统,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9]。体育活动是提高幼儿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只有加强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才能使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加强。幼儿身体活动和技能技巧的掌握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鼓励或陪同幼儿多参与体育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此外,还应为幼儿树立榜样和模仿对象。

(四)正确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

在内容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来判断。首先,教师要对教育对象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及个体的发展需要、所处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及已产生和将要产生的作用[5];其次,根据反馈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判断发展水平,再去制定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幼儿施加适度的影响。具体地说,正确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体育活动的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且内容和要求要一致。2.同一活动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施,除必须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身体机能的发展状况外,活动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3.选择内容时应先判断、分析体育活动的效果和难度,切不可凭经验去选择活动内容。

(五)恰当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并能获得成功经验[10]。2.正确运用奖惩。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而奖励和惩罚可以说是最常用的方式[10]。其一,口头奖励的正确运用。教师应用肯定的语词代替否定的语词,肯定的语词具有积极的效应,而否定的语词则会引起消极的反应。其二,非言语性的赞扬和谴责[11]。教师一个轻微的手势或动作就足够把一个信息传送给幼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

[2]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6.

[3]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江苏师大出版社,2001.

[4]施谍非.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J].幼儿教育,1999,1.

[5]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1995.

[6]邢晓林,马芝武.给胆怯儿童的处方[J].幼儿教育,1999,11.

[7]梁志绅.学前教育学[M].北师大出版社,1998.

[8]董晓燕.家长应为幼儿播下自信的种子[J].幼教博览,2000,12.

[9]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师大出版社,2002.

[10]杨桂芬.人际交往退缩行为个案辅导[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1]正道心理咨询网.

上一篇:论完善环境保护法对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下一篇:班主任的权力失范及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