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基于儿童的课堂

时间:2022-09-17 03:45:22

回归基于儿童的课堂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就表明课堂是儿童生长的沃土,课堂是为儿童成长服务的。

【关键词】回归;儿童课堂;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A

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教师凭借个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从事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教学的实效是依赖对文本的解读。但这种解读多数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为内容而解读;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解读。这种随意性与个性努力的需求,淡化了对课堂主体——儿童的关注。伴随着课改的深入,我的教学观念也逐渐明晰:回归,回归语文教学的源点:儿童与生活。这个回归不是简单的返回,是一种扬弃后的回归,是对课改观念的一种升华。《小松鼠找花生果》示范课的经历让我对儿童产生了敬畏之感。

接到通知,我要为全校的年轻教师上一堂示范课,课题是《小松鼠找花生果》。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课文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查阅资料之后,我当初觉得故事通俗易懂,不难理解。重点应放在揭示花生结果的科学道理上:为什么开花在地面上,而果实却在泥土里?于是根据重难点我设计了教案。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孩子们就是读不出味儿出来,我很着急,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到最后只是勉强将文章读过(不到位)。在揭示科学道理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做了精彩的课件演示,哪知在看完之后进行交流时,不少孩子一头雾水。就是说不清楚花生生长的过程。

课后,我反思许久未有所得,便再次将案头的《新课标》翻开看。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良性发展。因此,虽然我们强调教学文本的解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解读,也并非所有的解读成果都可以用于教学。站在儿童需求的角度才是最好的,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以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方向,掌握适度原则,实施有效教学。

晚上,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站在儿童成长需求与生活体验的角度对《小松鼠找花生果》进行了重新解读:文中的小松鼠不正是我们眼前的天真活泼,懂事的孩子吗?小松鼠的心理情感变化与孩子的生活情感是一致的。所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小松鼠一道享受找花生果的乐趣是本课的重点,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喜欢亲近它们,所以孩子们很容易进入角色。所以,教学时紧抓小松鼠找花生果:由花生开花了(好奇)——想摘花生果过冬(高兴)——每天看着,没有见到一个花生果(着急)——花生果长在泥土里(惊喜)为线索,配以两幅图,让孩子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这一过程中小松鼠的动作、表情、语言,引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品味文本的趣味性。这样的文本解读产生了这样的课堂:

师:小松鼠问什么?怎样问的?

生:这是什么?

师:怎样问的?

生1:有礼貌地问。(生读)

生2:好奇地问。(生读)

师:对呀!看到这么美的东西又不知道是什么,难道不好奇吗?

……

师:什么,花生,你们听到花生会想到什么?

生1:花生糖。

生2:花生油。

生3:油炸花生。

生4:煮花生。

……

师:那么,小松鼠想什么呢?谁能划出来。

生: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

师:为什么?

生:有备无患,还可以帮爸爸妈妈做点事!

师:多懂事的孩子呀!谁能去掉“他想,”再读读。

师:此时,他的脑袋里装满了什么?

生:花生!

师:摘这么多花生回去,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1:怎么吃?

生2:爸妈一定会夸我!

师:夸你什么呢?

生:夸我是个好孩子!

师:有这么多的花生,还有家人的夸奖,可能还有小伙伴的羡慕,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生:高兴!

师:那就读出来吧!

鉴于本课的特点,再结合本单元的编者编排的意图,我努力在第一课时熟读的基础之上,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像,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有机结合,在观察与想象中走入小松鼠的场境之中,将小松鼠好问、爱幻想的形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言语之间,他们不是在回答问题,而是在与大家分享生活的乐趣,孩子们想到好吃的花生食品、松鼠想到过冬的粮食,两者之间产生碰撞,碰撞出生活的乐趣,同时也找到一位可爱的伙伴。

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教师在解读教学文本时,要尽量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心声。唯有如此,我们的文本解读才能有的放矢,阅读教学才能服务学生的阅读需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获得课堂学习的幸福感。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