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走向从心所欲所向无敌之路

时间:2022-09-17 03:11:47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对各派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其中有两句话,即“所向无敌”和“从心所欲”却被人忽略了。如何达到这两句话的境界,更少有人去研究。因此,我想就太极推手如何走向“所向无敌”之路,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王论》第一大段最后说“英雄所向无敌,概皆由此而及也。”这里的“此”字,应当是指“此”前的一大段话。在这一大段话中,核心就是两个字:“走”和“粘”。即文中所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就是说,人用力推我时,我不能用力相抗,而要走化。如果他人无论从何处推我,无论用多大力,我都能化得开,走得了,使敌力达不到我身上,我即可立于不败之地。当敌处于背势要走时,我又能紧紧跟上,将敌粘住,使敌走不了,逃不脱,我即可寻找机会,在得机得势时,稍加用力,即可使人失势而跌出。能走粘自如,就可以“所向无敌”,所以走粘自如是走向“所向无敌”的核心。

要走粘自如,关键是“懂劲”。《王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着熟”是锻炼“懂劲”的前提。所谓“着熟”,就是开始学推手时,要学习破解对方来力的方法(即着数)。这些方法可以是太极拳套路中的,也可以是套路以外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腰的带动下走一个圆(也叫轮或圈)。所谓“浑身无处不太极”,就是肩、肘、手臂包括躯体遇到来力时,都可以单独或整体同时作不同方向的圆运动。《太极拳表解》中说:“劲之动作俱做圈形,一圈之中即含有无数走粘,不外一个顺字。”目的就是造成一个“我顺彼背”之势,让对方的来力全在我作的圆的切线上走化,达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目的,这些破解的方法运用熟练了,就是“着熟”。之后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就可以达到“懂劲”的程度。什么叫“懂劲”?《太极懂劲解》中说:“视听之际,遇易而化,自得曲成之妙,著明于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谓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就是说,对方的起落进退、力量大小的变化,我都能清楚地由身体感触到,并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遇而变化”),而这些措施不是靠大脑指挥下的行动(“无须有心之运用耳”),而是条件反射,是下意识的,是由身体接触感知的。所以,由着熟到懂劲的过程,就是由知己到知人,由心知到身知的过程。“懂劲”后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慢慢地就可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如果人已发力,你尚不知,你必然化不开。如果人已走动,你尚不知,你就粘不住。只有真正懂劲了,才能走粘自如。所以懂劲是走粘的关键。如果敌之动静全在我掌握之中,我的动静敌却不知,那么,我想打就打得上,想走就走得了,敌则正好相反。这就会像平原游击队那样,“你打我苍茫大地无踪影,我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鸟入林鱼入水自由来往。”我顺便说一句,太极拳同游击战的理论非常相近,太极拳叫“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游击战叫“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理论一样,效果一样,都是以弱胜强。

“走”“粘”的方法就是“随曲就伸”,“忽隐忽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活似车轮”、“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说,人伸我曲,人曲我伸,人快我快,人慢我也慢。要随人而动,不主动用力。为了做到这些,《王论》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事例,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意思是敌推我左或右,我都以虚化之;向上推我,我引进落空,使敌感到我高不可达;下攻时又感到如临深渊;正面进攻,又觉得长不可及。这五句讲的是人进我退,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最后一句“退之则愈促”是说敌退时,我要将敌粘住。“促”字当“近”解,敌愈退愈感到我距其愈近,愈感到逃不脱,使敌有促迫之感。这就是“我顺人背谓之粘”。王宗岳用五句来说明 “走”,一句说明“粘”,可见“走”之重要。因为只要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能走得了,我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千万不可把“走”理解为“逃”。“在许多情况下……走是脱离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方法”(见《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走”,往往就是“打”,也就是常说的“化即是打,打即是化”。

为了更好地作到走和粘,《王论》还提出了对身体姿势的要求,如“虚领顶劲”、“不偏不倚”、“立如平准”等,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王论》的第二大段,我认为重点是一个“双重”问题。在这一段里,王宗岳不仅指出了“双重”的危害,还提出了避免“双重”的方法。

《王论》指出:“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双重”是走向“从心所欲”的一大障碍。何为“双重”?太极界争论了很久,至今不断。我认为,“双重”就是在太极推手中,人用力我也用力相抗。因为只要用力就会与敌力形成对抗的局面,其结果不论是双方力量相等而势均力敌,还是我力大而胜,都感到费力而不顺,这就是“双重则滞”。更何况还可能因敌力大而招致失败。有失败的危险还怎么能“所向无敌”。所以“双重”是走向“所向无敌”之路的一大障碍。可惜现在推手主张“顶手”(“双重”)者有之,赛场上靠力大硬顶取胜者有之,而从走粘入手锻炼者却不多见,传统推手方法大有失传之势!

怎样避免“双重”?《王论》指出:“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有人认为王宗岳在这里虽然提出了阴阳相济是避免双重的方法,但没有说明什么是阴,哪里是阳,怎样才能阴阳相济,所以如何避免双重仍不清楚。我认为,王宗岳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避免双重的方法就是“粘”和“走”,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其中走为阴,粘为阳,柔背为阴,刚顺为阳。敌进我能走得了,敌退我能粘得住,粘走自如了,就是阴阳相济,就是懂劲。懂劲后还得“默识揣摩”,才能“渐至从心所欲”。

《王论》最后还有一句话:“舍己从人”。什么叫“舍己从人”?我认为,“舍己”就是不主动用力,“从人”就是随人而动,二者不可分割。纵观《王论》全文,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即“舍己从人”=“走”和“粘”=不主动用力,随人而动。王宗岳怕后人对“舍己从人”引起误解,特别提醒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本来是不主动用力,随人而动,有人却认为武术就是为了击人,你不进攻,却一味主张随人而动,在粘走上下功夫,这不是“舍近”(直接进攻)“求远”(走、粘)吗?

可能有人说了,王宗岳只让人走粘,不主动用力,还怎么能“从心所欲”、“所向无敌”呢?我有如下认为:

一、《王论》只提了“粘”和“走”,并没有只字谈及进攻的方法。这是因为只要敌不论从何处用多大力量攻我,我都能化得开,走得了,我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敌进攻时,只要我走得好,就可能使敌失势而自行跌出,起到“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化即是打”的效果。李亦说:“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证明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所以,只要你的圆走得好,能将敌力引到你所作的圆的切线上,敌就会自己失重。当与高手推手时,往往感到不是人把我推出去的,而是自己跌出去的。不用力尚可,一用力就会失重,用力越大,跌出越远。

三、在某种情况下,推手时也可主动用力:一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即对方向何方向走,我便顺这个方向用力;二是化后即发,遇敌发力进攻,我走化后(或者化在途中)马上发力,这就是遇刚则柔,刚要紧随其后;三是我主动造势,造成人背我顺之势时发力,方法可以“引”,也可以主动“进”,但“进”不是发力,只是为了造成对方“背势”而已。四是在粘走过程中,对方瞬间失势时发力,这些都可起到力倍功倍的效果。这和盲目发力盲目相抗是有严格区别的。

“舍己从人”,走粘自如,避免“双重”是走向“所向无敌”的最佳途径。这和道家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请看二者关系:

道家“无为无不为”(庄子语);而太极拳的特点是“无我无不由我”。《王论》是“舍己从人”到“所向无敌”。

“无为”是一种参道(类似现在的练功)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参道者在练功时什么都不要想,要忘记一切,甚至连自己身体的存在与否也忘了。“无不为”指的是通过参炼达到高层次的境界之后,就能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济世度人,可以心想事成。太极拳的“无我”就是在推手或技击中要丢掉主观自我,不主动用力,随敌而动。这就是《王论》中的“舍己从人”。这和道家的“无为”是一致的。所谓“无不为”是指练到一定程度后,则能得机得势,随机而发,退能走化自保,进能应手击敌。这就是《王论》所说的“从心所欲”,“所向无敌”,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不为”。“无为”、“无我”、“舍己从人”,是练功的方法;“无不为”、“无不由我”、“从心所欲”,是练功的结果或者说是练功的目的。所以,“舍己从人”、走粘自如,特别是要在“走”上下功夫,是太极推手走向“所向无敌”的最佳途径。

最后还得强调一句,即便达到“从心所欲”了,仍然要坚持“舍己从人”,不丢不顶,尤其是不能“顶”,由己则滞,从人则活,只有“从人”才能“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差”,才能感知敌力之变化,从而达到走粘自如。不从人而主动盲目进攻或相对抗,就有失败的危险。切记!

上一篇:太极“十三硬架” 下一篇:秘传心意六合拳速成练眼法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