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八式大架

时间:2022-05-18 07:00:29

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是一位集多家太极之大成于一身的一代大家。他一生中散尽家财,学为天下,最终将各派太极抟聚一炉,冶炼出李派太极这一灿烂门派。因其结构庞大,故李派太极修炼体系又分为初、中、高三级阶段,从而使学者有入径之门,登堂之室,大成之颠。其中“八式大架”就属初级的一部分。听陈庆国老师在授此架前讲:“八式大架乃李瑞东先生长子李伯英先生从杨班侯处学得,现在杨氏传人掌握此密技的已不多了!”另外,据陈师说,还有一个八式小架是与八式大架相对应的,也是杨家的技艺,因其是因人素质而授,而又难练,会者更是稀有。我在学此大架的练习中,深受八式大架发力精妙,而其又几近濒临绝传,故在陈师的许允下,将此拳架公之于众,明示同好研讨。

八式大架是由八个散式组成。其分别为:穿插手、双按掌、问心掌、穿梭手、抛梭手、搬拦捶、斜飞势、劈山掌八式。这八式大架有三个特点:第一,走的都是奇门(隅角);第二,都是左右各一个(不偏不倚);第三,要求发劲都要打透劲。另外,它的动作结构、风格气势,都是杨式长拳和杨式大架所没有的。

首先,要注明一点:八个式子单练时,起式都是由无极式开始,要做到凝神息气,松柔百骸,当内外感觉相连时(此状态名为形神若一,开始时要有求去做,最后乃无为之事。这也是练任何太极的根本),可下手行功。正所谓:“体松气和心能静,内外无别拳可行。”

现将八个式子的练法整理于下。

穿插手:两手大指暗掐子诀,四指并拢。欲动时,右脚尖右摆45度,腰右转,右臂由下垂变外缠,屈肘,翻掌心向上置于腰间。同时,左臂亦外缠,并旋臂内外向内划弧。此时,重心移于右腿,左腿屈膝拿起向左侧前方45度踩迈,同时,后脚蹬地,腰向右转,带动左臂屈肘向左后侧上方肘击,掌心向上置于腰间,右臂伸直如一直线,掌指斜向左前下方45度,力形之于指,意入地底。左势相同,变换肢体。左势完成后,左腿于原地轻震。同时,右臂展开,由外向内划小孤前引,而后与左臂屈肘交叉于腹前正中,随即打开,屈肘向外,掌心向上,置于腰间。此时,右腿向正前方踩迈,后脚蹬地跟进并拢的同时,两臂划伸,掌心向上,掌指向前下45度,力仍形于手指,意入地底。

双按掌:左脚尖左摆45度,而后腰向左转。同时,双臂如抱球状由下向左侧上身划弧,右腿屈膝上提,当两臂行至左侧头顶,右脚迅速向右侧前方45度踩迈,腰变右转。同时两臂内缠,如按球状置于右膝上方。此刻,右脚并于左脚旁,周身意气下沉丹田,入于地底。右势动作同,变换肢体。即当左侧动作完成后,腰立即旋转,丹田要有翻滚之势(此乃阴阳换转、周天运行)。两手同时要里翻外缠;由腹前行于胸间,掌背相对。同时,右腿提膝向正前方踩迈,两手变内缠,手指向前,掌心向上,如捧圣水之状,继续内缠外翻,如按球状置于腹前正中。同时,左脚跟步与右脚平行,距离一脚宽,力形于小指及掌外沿,意入地底。

问心掌:右脚尖向右摆45度,同时,腰向右转,左臂内缠,掌心向下,置于右腹前。然后经前由右向左侧划弧。同时,左腿向左侧前方45度踩迈,右脚蹬地,腰向左转,带动右臂由右腰经外缠变内缠向正前方推出。此时右脚落于正前身,掌心压力,意向前方无限远。左势动作相同,变换肢体。

穿梭手:左脚尖向左摆45度,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腿;此时,两手大、食二指成金刚指,右臂外缠,左臂内缠。同时,右脚向右侧前身踏出,左脚蹬地,腰向右转,带动两臂继续外缠内缠,力形于食指顶,一意破空,一意入地。右势动作同,变换肢体。

抛梭手:右脚尖右摆45度,腰向右转,右脚成虚步,向内侧经左脚旁往右前侧身45度横踏,右臂由下向上内缠至头前方。此时,左臂也沿胸前由下向上内缠,而左脚成虚步,由内侧经右脚旁往左侧前方45度踏出,腰向左转,左臂加大外缠于左头侧外方,右臂由右头侧向左侧抛出,如打水漂般。动作完成,右脚并于左脚旁。右势动作相同,变换肢体。

搬拦捶:左脚尖左摆45度,腰向左转;右臂外缠,左臂内缠,如抓物状向左划弧。这时,右脚迅速向右前迈出。同时右脚蹬地,腰向右转,带动手臂从腰间向右前方弹出,右臂弹直,左臂拦于胸前靠近右肘内侧,力透过捶头,身体侧对右前方,右脚置于左脚跟后。左势动作相同,变换肢体。

斜飞势:右脚脚尖向右摆45度,腰向右转,两手成捶,两臂屈肘皆做内缠,左臂划大外弧于体前,右臂划小内弧于体后,身体团缩成球状。同时,左脚向左侧前方45度踏出,右脚蹬地,腰向左转,左臂屈肘缠至左颊旁;右臂继续加大内缠,形成反背式,右肩前靠,头向右转,眼看右肩。下势动作连贯如前,变换肢体,力透过肩,意打一点。

劈山掌:左脚尖向左摆45度,腰向左转,右臂屈肘由下向上缠出。同时,右脚向右侧前方45度踩迈;腰顺势右转,带动右臂由怀内向右外劈出。左臂同时划外弧,经左头侧外方向右侧下劈。此时,左脚向左侧前方踩迈,身体侧对,右手成鹰嘴劲,腰向左侧上方旋转,带动右小臂继续上崩。同时,右臂下落。左势相同,变换肢体。

以上就是八个架子的详细练法。下面谈谈其中一些要点。

一、这八个架子虽然要求个个打透劲,但这只是它的一方面。准确地说,更应该是功成之后的表现。初始练时,还是以柔为好。这样既不会散乱,也不会流于死硬。常言“高以下为基”。虽然高下之分乃著相之别,但是太极拳的“刚”却真的是从柔化中来的。所谓的真正透劲,实际是刚柔相济,大成之象。因此,开始可以慢练、柔打,熟练后才可以快练、刚打。但不许有断续,有凹凸。

二、这八个架子的发劲千万不能停留在身上任何一个部位,慢打、快打、柔打、刚打都是如此。意不长远,劲不通透,那内劲就都是断劲死劲,是打不了人的。所以发劲要像被电击的那样,从脚经腰传到指端,由一端到另一端没有一处停留。

三、八式大架处处都离不得腰,腰部无力式不活,那一身就发不出整劲,化不去来劲。腰的左旋右转,在犹龙太极门里称之为“阴抽阳出”、“阳抽阴出”,这是“肾气壮养好内练”范畴,所以,要知道腰的大作用。另外,每一式在运劲的整个过程中,处处都要明白虚实,有虚有实。

四、我初学时,此拳顺序如上排列,后来逐渐觉得这八个架子是可以按八门顺序归类。因此,我在练时就按抛梭手(*%)、问心拳(捋),穿梭手(挤)、双按掌(按)、搬拦捶(*+)、劈山掌 (扌列 )、穿插手(肘)、斜飞势(靠)的顺序练习,感觉也很不错。从中可以看出,八式大架若分得有规有矩,那就死了。这八式大架,实际无所谓先后,太极不过一个“圆”法,一圆之中,八法俱备。

五、要带气而行。此气做何解?莫非无气就练不得?非也!此处之气不过形神若一之态势。如能精神与形体无有分离,那么,练拳时就会有充盈不空之感,打出的拳才有味,才叫做美。虽然内家拳不许鼓目弩气,呵哈叫力,但它却能生发出内气。因为,形神若一之时,便是最好的生气化气之际。精气本人身固有,形体与精神的单一运动,只能是对其的耗损,只有形神无离之时,才能不求自显。吕祖说:“养气忘言守。”形神若一就是忘言守,养就是壮大。所以,带气而行的根本就是形神若一。

六、每个架子要练十几个到几十个的连贯。第八个架子单练到有功力之时,就可以连接了。这是所谓的连环手了,每个架子都可以和其它架子链接八次,八个架子正好连接六十四次,正应“易”数。

八式大架就概述于此。如能遵循规矩,活学活用,这门拳艺就会继承有望,对其它太极也有辅助作用。

想现今很多人对太极的技击效应都持怀疑态度,不信软绵绵、慢如虫,也能技击。就连有些在练太极拳的人也是如此认识。再者,今人对拳架的作用,不是轻蔑就是否认,以上二者实是以外道看内行,以点滴喻大海也。

上一篇:关于制定形意拳散手擂台赛规则的设想 下一篇:太极“十三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