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成药治疗痤疮的疗效对比分析

时间:2022-09-17 03:01:17

不同中成药治疗痤疮的疗效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中成药治疗痤疮的疗效对比效果,为痤疮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痤疮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口服阿奇霉素胶囊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外用痤疮乳膏治疗,对照组停服阿奇霉素后服用皮肤病血毒丸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为95.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相对于抗生素结合皮肤病血毒丸治疗,外用痤疮乳膏辅助治疗痤疮有更加明显的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阿奇霉素;皮肤病血毒丸;痤疮;痤疮乳膏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33-01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年,主要发生于面部和胸背等处,42.5%的男性和50.9%的女性在20岁以后仍然患有痤疮[1]。痤疮不仅是一种损容性疾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与社会活动,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2]。目前主要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维A酸以及激素治疗等,但是存在疗效不高等问题,现在中药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3-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不同西药治疗痤疮的疗效对比,为痤疮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痤疮患者80例,入选标准:按照Pillsbury分类法符合II和III度的寻常痤:年龄在18-40岁,病程在1个月-10年;育龄期妇女在研究期间和研究结束后6个月内采取有效的避孕:在治疗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抗痤疮药物治疗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0-39岁,平均(31.52±4.52)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2.18±0.05)年。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都首先口服阿奇霉素胶囊(0.25g/粒),每日1次,每次2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外用痤疮乳膏,先用温水洗净患处,轻轻揩干后将药物均匀涂于患处,轻揉1-2分钟,每晚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用6周。对照组停服阿奇霉素后服用皮肤病血毒丸(同仁堂制药厂生产),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粒,2周为1个疗程。两组都连用6周。嘱患者忌食油炸、辛辣、甜食。

1.3 疗效标准:痊愈:皮损完全消退,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5%,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临床主要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5]。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对比采用X 2检验,P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对比: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为95.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不良反应情况:两组受试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月经紊乱2例,头痛1例。治疗粗出现皮肤干燥1例,瘙痒1例,两组不良反应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成。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主要病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痤疮棒状杆菌繁殖扩散,炎症反应[6]。

针对痤疮发病的四大病因,目前主要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维A酸以及激素治疗等,前两种治疗方法较普遍,但疗效有限,且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也较常见。

痤疮属于中医学的“肺风粉刺”范畴,在常规中药中,皮肤病血毒丸功效为清血解毒、消肿止痒,主治经络不和、湿热血燥引起的痤疮。痤疮乳膏由生大黄、丹参、白花蛇舌草、生地榆、茵陈、苍术、冰片、生甘草组成,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丹参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白花蛇舌草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生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茵陈功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苍术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冰片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七药并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祛湿之功[7]。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为95.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总之,相对于抗生素结合皮肤病血毒丸治疗,外用痤疮乳膏辅助治疗痤疮有更加明显的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东.复方蛇舌草汤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所[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29(4):201

[2] 李启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痤疮4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23(1):44

[3] 贺晨霞.维胺酯胶囊联合丹参酮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5):460

[4] 王刚.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07,3:128-129

[5] 窦京涛.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10,20(4):195-197

[6] Attia N,Tamborlane W,Heptulla TT,et al.The metabol ic syndrome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 obesit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83(2):1467-1471

[7] 鞠强,石继海,夏隆庆.白介素-1与痤疮[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11,27(9):24-26

上一篇:AFP、CA19―9和γ―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 下一篇: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