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葫芦耳环

时间:2022-09-17 01:08:34

在中国传统纹样中有很多非常独特的元素,葫芦就是其中之一。最突出的是,在明代,每当年轮转换、辞旧迎新之际,葫芦纹样一定要在器物上、人们的服饰上出现,也就是说,这种本来很普通的植物果实居然具有了贺岁的含义。

葫芦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容易成活,年年复生,且藤蔓四处延伸,达到可观的长度,因此,古人将其视作“长寿”“岁月绵长”“时光无尽”的象征。由于这个原因,在明代的宫廷中,从腊月起一直到新年的正月里,皇帝、后妃、大臣以及太监宫女都要穿着带有葫芦纹样的服装,簪钗上也饰以葫芦的形象,后妃还要带小葫芦造型的耳环,以此祈福太平岁月绵绵不尽。

明宫宦官刘若愚所撰《酌中志》中就介绍了相关习俗,称奇的是,书中还写道:“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两不等,皆贵尚焉。”当时居然能够培育出仅有豌豆大小的天然葫芦,称为“草里金”,价格昂贵,要花上二三两白银才能买下一对这样的微型小物,是备受珍视和追捧的时髦饰品。

古人培育袖珍葫芦的历史竟然颇为久长,至晚在宋代就已见于诗词记载。如陆游即作有《刘道士赠小葫芦》组诗,据诗中所咏,诗人所得到的小葫芦“色似栗黄形似茧”,“个中一物著不得”,显示南宋时的天然小葫芦只有蚕茧大小。其具体用途则是作为一个小佩饰挂在衣带上,垂在身边,不过,它不是一般的佩饰,具有咒符的性质,诗人外出游玩之时,凭之一路规避鬼神的侵扰。

到了元代,出现了一个一直延续到清代的有趣做法,就是女性讲究佩戴垂有天然小葫芦的耳环。《析津志》就记载,元代后妃头顶华美高大的顾姑冠时,配套耳环之一是“天生葫芦”。传为元人所绘的《梅妆仕女图》中,立在寒梅前的女性恰恰于耳畔垂挂着小葫芦耳环,是非常难得的图像资料。

清初人刘廷玑《在园杂志》中则介绍道:“明宫中小葫芦耳坠,乃真葫芦结就者,取其轻也。内监于葫芦初有形时,即用金银打成两半边小葫芦形,将葫芦夹住,缚好,不许长大。俟其结老,取其端正者,以珠翠饰之,上奉嫔妃。然百不得一二焉。因其难得,所以为贵也。”说得非常清楚,元明时代,宫中会有太监专门负责培育工艺葫芦。为了形成预期的袖珍葫芦,需用金银等金属打造出小葫芦造型的立体外范,套在刚刚开始生长的葫芦之外,到秋来之时,才将对半合在一起、以线缠紧的外范解开。不过,能按照外范长成理想形状的比例非常低,所以最终成形的小葫芦就备受推崇。这种难得的成品小葫芦会与珠翠串在一起,做成耳环,进奉给后妃。

《清稗类钞》中有“梁葫芦”一条也谈到,清时,北京有位梁姓太监以擅长培育工艺葫芦闻名,绰号“梁葫芦”,“方葫芦未成时,束以范,方圆大小唯所欲”,“极小者为妇人耳,尤精巧”。可见,宫廷中指派太监专门培育工艺葫芦的传统,在清代一直得以延续;以小如豌豆的葫芦制成耳环,在清代女性当中,也始终是一种高档饰品。

葫芦的一大特点是结实累累,于是被赋予“子孙繁衍”“多子多孙”的意喻,这无疑是女性喜欢将其作为首饰的原因。不过,从明代开始,小葫芦也进入男性士大夫的服饰之中,被巧妙的用作上衣,尤其是“披风”一类外袍的纽扣。此外还作为念珠的上“记念”即押头,这一形式一直沿袭至今,念珠上的押头始终是以各种人工材料制成葫芦的造型。

如文献所强调,小巧到足以作为耳坠、衣扣的天然葫芦非常难以培育成功,物以稀为贵,所以价格颇高,难以到手。于是,最为流行的反而是以各种珠宝制作的葫芦形耳坠。《析津志》就记载,元代贵妇除喜欢天生葫芦耳坠之外,“环多是大塔形葫芦环”。记载严嵩家财的《天水冰山录》中更是记载了多款葫芦耳环,多为金质,所用工艺则遍及嵌珠宝、素面、摺丝、累丝等各种工艺。

元、明、清墓考古发掘中,出土有各种葫芦形金宝耳环,是非常珍贵的实物遗存。天然葫芦耳环很难保存到今天,唯有这些珠宝制就的葫芦耳环战胜了时光,向我们展示着历史上女性服饰的一个重要细节。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天然葫芦耳坠还是珠宝葫芦耳坠,都不是普通饰品。它们总是与最正式的华冠、礼服一起配套,属于官方制定的服饰制度的一部分,是尊贵地位的象征,也是隆重场合的象征。也正是因此,明清后妃、贵妇画像中往往出现珠宝葫芦耳环的影迹。尤其是满族女性按习惯是每一耳均戴三只耳环,于是,在乾隆妃嫔的画像中,慧贤皇贵妃、婉嫔等都是每边三只、一共佩戴六只珍珠葫芦耳坠,令人印象深刻。

至今,各式大小天然葫芦仍然存在,而且仍然被人们认为象征着吉祥。既然悠久的传统如此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便是值得考虑的课题。

上一篇:2013装备中国创新先锋榜 下一篇:畅游丝巾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