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兴趣在有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17 12:21:47

浅析兴趣在有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著名的学者、教育名人都对学习兴趣给予重评,如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作为语文教师,我对利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如何让兴趣成为语文课堂上一味有效的催化剂呢?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二、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9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四、链接生活,引进“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背影》时,我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五、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上一篇:浅析低年级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