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分析

时间:2022-09-17 10:35:55

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分析

摘 要: 中日语言中都存在温感形容词这样一个体系,且这些词或多或少都有语义扩张现象,它们的扩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あたたかい”和“暖”为例,对这种语义扩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喻手法较系统地整理了“あたたかい”和“暖”各个义项之间的扩张过程,旨在为中日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若干思路与实例。

关键词: 温感形容词 “あたたかい” “暖” 中日认知对比

一、语义扩张模式

语义扩张模式(network model)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多用来解释多义词的语义扩展机制和表现多义词的语义构成网络。其原理如图1所示(实线表示义项关系,虚线表示语义扩展关系)。

原型为基本义,X为扩展义,图式义包括原型义和X的扩展义。X义由原型义扩展而成,但已不是原型义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原型义中的构成成分再分为核心义和周边义的话,原型义中的周边义向外扩展,构成X义。也就是说,如果X义同样也可以分化出核心义和周边义时,X义的核心义相当于原型中的周边义X,X义中的周边义可以同样再向外扩展,构成Y义。其原理可以用图2来表示:

二、关于比喻

关于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是如何联结的这个问题,山(1998)认为可以从比喻的观点出发探讨多义词的语义模式,并且通过「メタファ(隐喻)、シネクドキ(提喻)、メトニミ(转喻)可以将多义词的各个义项联结起来。本文中的比喻采取山的解释。

根据两个事物或者概念的相似性,用其中一种事物或概念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这种方法称作“メタファ”();根据两个事物外在的一种邻接性,甚至于根据两个事物或者概念在考虑范围或者概念性上的关联性,用其中一种事物或概念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这种方法称作“メトニミ”()(山,2002:P65、P69、P76)。

三、“あたたかい”与“暖”的分析

“暖”有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用法,本文只考察其形容词用法。“暖”为单音节形容词,在汉语表达中出现的频率较小,经常以“温暖”、“暖和”(仅限其形容词用法)、“暖洋洋”、“暖烘烘”、“暖呼呼”、“暖融融”、“暖暖的”等双音节、多音节形容词出现,而且其后多会出现“的”,在句中作定语或表语。本文将这些词统一纳入到“暖”的用法中来与“あたたかい”作对比分析。

义项1.空气、液体、固体等的温度适宜性较高。

“あたたかい”和“暖”的原型义是指这种温度让人产生一种比较舒适的感觉,且让人产生这种舒适感觉的事物是气候、天气和液体等。日语中一般来说,天气、气候这种全身可以感觉到的温暖写作①“暖かい”;而液体、固体等身体某一部位可以感受到的温暖写作②“温かい”。

例(1)次にふわりとした暖かい空が冷え切ったにここちよく触れました①。

例(2)温かいはをわって流れた。全世界にがっている人の不、虚、罪にして、彼は憎を感ずることもあった……

例(3)温かい酒、温かい、温かい女の情味も竟、でありました。

但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暖かい和「温かい通用的情况。例如:

例(4)暖かいのい、味噌汁のいが腹の底まで沁みんで、不平も心配もいつとなく忘れてしまう。

例(5)微な波の音が南のある生温かい空の中にんでえるばかりで他に何の物音もしなかつた。

例(6)房屋、食物和衣着在天气寒冷时会有不足,而在天气温暖时也许充足;

例(7)总体而言,今年冬天莫斯科将比去年稍冷一些,但仍将是个暖和的冬天。

例(8)那是有一天我在洗澡之后,我浸泡在浴缸暖暖的水中,热情和生气包裹着我。

义项2.由某种具体事物的性质而感觉到温度的适宜性较高。

“あたたかい”和“暖”都有某种事物使身体的一部分或者全身感觉到温暖的意思,用「あたたかい和“暖”来描述该事物的性质。

例(9)子供のころどこかが痛むには、母か乳母にしがみついて、温かい着物の襞にをしながら、痛みかられているようながしたものだった。

例(10)しかし、いかに、暖かい褥にじっとしていたいからとて、母の御意のままになるがよいとて、人もあろうに出家の外妾とは、どうした心の腐りであろうと、好きな女であるだけにさが他人ごとではないようながした。

例(11)清晨来临,我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突然,传来一声呼唤,打断了我残留的睡意。

例(12)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重回母亲温暖的怀抱。

表示义项2时「暖かい和「温かい两种写法都可以使用。而且产生适宜性较高的温度的往往是衣服等。由身体所感受到的感觉来表达某事物的性质,从这一点可以认为,义项2是由义项1引申而来的,是一种转喻(メトニミ)用法。

义项3.由视觉、听觉、嗅觉感受到的一种愉快的状态。

“あたたかい”和“暖”都有表达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心情愉悦的样子这一意思。日语中汉字表记「暖かい和「温かい皆可用,有时甚至不写汉字。

例(13)それが蛤ののやうな、暖かい色をしてゐるのは、かすかな光の加らしい。

例(14)こえました。恋の足を味わっている人はもっと暖かい声を出すものです。

例(15)これはあたたかいお日さまの光のよくあたるようにという、やさしい心づかいからでした。

例(16)「海苔のいもくございませんねと、寿はじゅうを口にして、麦のあたたかいいを嬉しそうに嗅いでいた。

例(17)苍茫暮色中,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飘溢出暖融融的光来。

例(18)为了配合冷艳的外形,选择了温暖的颜色来配合衣着。

例(19)在冬天想象夏天,仿佛会闻到温暖的气息。

例(20)他轻柔而温暖的歌声将带领观众重回往日岁月。

但是,日语中“あたたかい”修饰嗅觉时,有时也表示给人不愉悦的感觉。

(例21),而汉语中“暖”则没有这种贬义用法。

例(21)その中から放散する小便のような、腐ったのようなあたたかい臭が夜具の中一パイにもっています。

该用法是一种共感觉现象(通感),分别由触觉转换到视觉、听觉、嗅觉。“あ

たたかい”和暖”都存在这种共感觉转换现象。由于看到某种事物,听到某种声音或嗅到某种味道而感受到温暖(或者不愉悦的气息),这种温暖由触觉扩大到视觉、听觉、嗅觉。因此,义项3是由义项1产生的,是一种转喻(メトニミ)用法。

义项4.温和、富有同情和理解的样子。

“あたたかい”和“暖”都有表达由抽象而非具体的事物感受到的充满温暖

的一种心理感觉这一意思。

例(22)そうして才能を重大するなといういろいろの人の言が、私の底冷えのしている心に温かい慰めを与えてくれます。

例(23)そうしては志保子の美しい澄んだ目にはっきり浮かぶ、しい暖かい友情にしみじみ泣いた。

例(24)それらの一つにった悲しい分が友のその暖かい言やもてなしに会ってはじめて溶けて行くように思えた。

例(25)それは国民一般のロシア皇太子にするあたたかい度とともに、明治の日本のよき面を表しているように思われる②。

例(26)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间小道,看到一张张亲切的脸,听到那一声声温暖的话语,我便激动不已。

例(27)喜的是这盛情让人暖烘烘的,愁的是这路费上哪儿去筹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慰め、「友情、「言等,无一不是抽象的,都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一点与义项1有相似性。可以说义项4是由义项1引申而来的,是一种抽象隐喻(メタファ)用法。需要注意的是例(24)的“あたたかい度”译成汉语为“温和的态度”,而非“温暖的态度”。

义项5.有足够的金钱,满足的样子。

该用法是“あたたかい”独有的,主要体现在惯用句“ふところがあたたかい”中。日语中汉字表记「暖かい和「温かい皆可用,有时甚至不写汉字。

例(28)残されたたちはもう母の温かいに潜りむことは出来ない③。

例(29)殊にこのごろは自分たちのも温かいので、お常は前よく十の金をやった。

例(28)中的“温かい”译成汉语是“温暖的怀抱”。而“ふところがあ

たたかい”直译成汉语就是“怀抱很温暖”。然而,在日语中“ふところがあたたかい”是“有足够的金钱,满足的样子”的意思。通过“怀抱温暖”来抽象地表达“有足够的金钱,满足的样子”,该义项是由义项2引申来的,是一种隐喻(メタファ)用法。

以上就“あたたかい”和“暖”的义项作了分析,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现将其分别总结如下图。

由图5和图6可见,“あたたかい”和“暖”的原型义皆为义项1“空气、液体、固体等的温度适宜性较高”。通过语义转换,“あたたかい”由原型义扩展出4个义项;“暖”扩张出3个义项。现将其各自的义项、修饰对象和褒贬性总结如

下表:

四、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日语中的“あたたかい”和汉语中的“暖”为例,对其各自的语义扩张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的语义构造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同时,这两者在修饰对象和褒贬性方面也存在异同。今后会继续尝试以中日温感形容词体系的其他词,如“あつい”和“热”等为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对比分析。

注释:

①本文中出现的日文例子除例(25)、(28)外,其余全部出自“青空文库”(.

参考文献:

[1]山洋介.(メトニミ)と提(シネクドキ):の整理・[J].名古屋大学日本・日本文化集.名古屋大学留学生センタ,1998.

[2]山梨正明.认知语言学原理[M].くろしお出版,2000.

[3]山洋介.知意味のしくみ[M].研究社,2002.

[4]于康.语义扩展模式与汉日语对比研究[J].语言科学,2005,VOL4,(1).

[5]翟东娜.认知语言学与日语习得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1).

[6]翟东娜.日语语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商务印书馆,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授之以渔”策略初探 下一篇:注重学思结合,实现语法复习课的有效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