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面对围观群众的处置对策探讨

时间:2022-09-17 10:31:08

公安机关面对围观群众的处置对策探讨

【摘要】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常常遭遇到围观执法的情况,围观群众主体成分复杂,具有盲目性、易受感染性、激化性等特点,处理不好与围观群众的关系会导致执法受阻,甚至导致暴力事件和发生。对此,公安机关应把握好几个原则和处置方法。

【关键词】围观群众 警民关系 措施

近年来,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遇围观群众,导致执法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对围观群众的处置不当更有可能造成袭警和各种的发生,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和不良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围观群众,合理执法,有效化解民警与围观群众的矛盾,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是公安机关有效开展工作、保护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公安机关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公安机关面对围观群众的处置对策探讨对于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所讲的围观群众是指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与事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由于各种原因聚集在事件主体周围,对执法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人民群众。

围观群众的特点

主体成分复杂性。群众遭遇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偶然性决定了围观群众主体身份的复杂性。从年龄上看,下至十一二岁上至七八十岁,都有可能成为它的组成部分;从职业上看,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围观”执法,但高收入职业的占有比例往往更少;从危害性来看,围观群众可分为“看热闹”的无关群众和少数妄图制造事端、心怀鬼胎的危险分子,尤其是这类危险分子出于谋求自身利益、报复等心理制造谣言等事端,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执法活动,更有甚者还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和不良影响。

认识的盲目性。围观群众往往缺乏理性思维,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进入现场,仅凭只言片语和部分目击情况加以猜测,主观臆想的成分占主要部分,缺少自身的理性思考,对事件的认识往往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认识的盲目性还会导致事件向坏的方向发展,加速谣言的传播。

传染性与易受感染性。这里所指的传染性和易受感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群聚集的传染性。模仿理论认为,当人在面临突况时,人的判断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会下降,从而处于本能地模仿他人的行为以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二是在于谣言和煽动性话语的传染性与易受感染性。由于同情心理,偏向于执法对象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的交流会越来越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执法行为甚至引起哄乱和。

情绪的激化性。与相似,围观人群聚集的目的往往由最初的了解事情真相、“看热闹”发展为寻求一定的利益诉求,甚至转化为单纯的发泄行为。

围观现象的发生与演化过程

心理原因。分散的围观群众最初由于好奇、看热闹、伸张正义等原因聚集在执法地点“围观执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围观”心理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简单概括为从好奇心理驱使下的单纯观望,到同情心理与趋众心理影响下的同情弱者,最后到认同被执法对象,对民警的执法行为进行阻碍。

社会原因。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必将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城乡差距、贫富分化、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中一部分弱势群体急切地想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而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触碰了看似与围观群众相似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围观群众就好比洪水发现了大坝的缺口,对自身遭遇以及政府机关、社会体制的不满得到了宣泄。

民警执法手段不当。所谓文明执法,就是在行政执法中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权益,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执法程序。不文明执法与对围观群众处置不当是导致围观群众的产生及其数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执法对象,做不到“刚柔并济”,一上来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难免会引起执法对象不予配合,把事情闹大的情况,也会导致围观群众产生误解,引起民愤。

围观现象的影响及其与的关系

围观现象的滚雪球效应。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围观现象已成为当前警察执法时的普遍现象,我们经常能看见在警察执法的周边聚集了部分围观群众,虽然在事件起初,围观人群的数量并不多,不会妨碍警察执法,也不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执法事件或者围观群众的处理不当,围观现象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随着围观群众的心理由好奇、同情、认同再到逐渐激化,其聚集人群规模扩大、群体行为手段升级等方面的变化也会导致事件影响范围逐渐加大。由阻碍执法过程到扰乱社会治安再到严重的暴力袭警事件或者影响更大的,这一连串的转变可能在几个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就能完成。也就是说,随着“集群效应”的影响,人群的增长已不单单成为被执法对象的愿望,围观者希望事件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不自觉地将自己和被执法对象联系在一起,寻求正义感带来的自我满足和发泄自身作为某一方面的弱势群体而形成的怨恨情绪。由此,一个简单的执法事件,就有可能转化为从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围观现象与的关系。就目的、行为、结构、参与主体、影响程度等方面来看,围观现象与具有本质区别,但围观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转化。首先围观人群的聚集具有偶然性,无组织性,不带有目的性,是由于好奇心、正义感、从众心理等原因组成的一个较为分散的集体。而的组成人员一般带有较强的目的性,有组织地进行集体性活动,他们的行动一般经过事先计划,具有直接的利益诉求。就参与主体来看,围观群众的组成主体复杂,而的组成主体往往是同一个职业,或者同个家庭的成员。就影响程度来看,围观群众的影响较小,一般没有社会危害性,而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危害社会治安的暴力事件。尽管围观现象与具有较大差别,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围观群众也会加入或者组成一个主体。这里的条件可能包括围观群众与事件主体的认同感达到一定程度,政府机关公信力低下,公安机关处置不当引起公愤等。因此,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围观现象向转变就成为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

公安机关面对围观群众的处置原则与方法

公安机关面对围观群众的处置原则。首先,积极预防、及早介入。围观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安机关的执法方式和行为不当有关,积极预防就是要做到文明执法、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采用刚柔并济的方式消除一切可能与被执法对象或者群众产生不和谐因素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减少或者消除警民矛盾,防患于未然。及早介入是指在民警发现有围观群众的初期对其进行劝离,避免围观群众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其次,分工配合、快速控制。分工配合、快速控制是指在产生围观群众后,一部分民警对围观群众进行劝离,一部分民警快速带离事件主体至派出所或者有关单位进行解决。其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围观群众必须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人数增加导致处理难度加大,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少的时间解决事件,必要时果断采取强制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最后,依法处置原则。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国家,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处置公安机关进行执法活动的重要依据。在面对围观群众的时候,公安机关不仅要带着法制观念,同样要熟记法律条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依法办事,根据法律进行执法活动;其次要对围观群众进行讲法教育,劝离围观群众;最后要运用拍照、录像录音等手段保存证据。

公安机关面对围观群众的处置方法。首先,对围观群众进行劝离、隔离的方法。在围观群众初期,面对围观群众数量较少,警力较为充足的情况,可以对围观群众进行劝离,避免围观群众越聚越多。隔离的方法就是让围观群众与公安机关的执法保持一定距离,为公安民警分开做工作提供条件。

其次,对围观群众进行舆论引导的方法。围观群众具有盲目性,易受感染性等特点,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在围观人群中极易发生,从而引起围观群众的思想波动。因此利用警员自身或者借助于媒体的力量说明事实真相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

最后,对围观群众进行强制驱散的方法。对围观群众进行强制驱散是指在其他方法没有取得任何效果的情况下,公安民警利用警械等装置在不伤害群众的前提下对围观群众进行强制驱散。值得注意的是采取强制驱散的方法一定要适度,不能引起群众的反感和愤怒情绪,反之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责编/韩露(实习)

上一篇:从职业选择心理特征观察女大学生职业发展 下一篇:哈尼族梯田分水制审美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