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蒙古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时间:2022-09-17 09:17:17

浅谈内蒙古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论文摘要:小麦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小麦生产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中改良品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至少30%的增产因素应归于品种改良。近年来,内蒙古小麦育种工作在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出了一批批适应各地生产需要的小麦优良品种,发挥了促进小麦生产、提高产量的作用。为了持续发展内蒙古小麦育种事业,现将内蒙古小麦育种现状做一简要介绍,并对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改进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内蒙古;小麦;育种;进展;发展建议

一、内蒙古小麦育种进展

小麦引种在内蒙古小麦生产中和科研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一方面引进品种很多是内蒙古自育小麦品种的重要亲本,为内蒙古自育品种提供了早熟、丰产、抗病等一系列优异种质资源。另一面引进品种的直接利用,在小麦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育种家的不断努力, 内蒙古地区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还在继续提高, 常规育种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年内蒙古的小麦育种取得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内蒙古主产麦区育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 实现了两次品种更新换代, 单产显著增加, 一批强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商品粮的整体加工品质明显改善, 还实现优质小麦的小批量出口。总体来说, 大面积推广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加工品质显著提高, 而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多种病害表现较好的抗性, 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

2.矮秆高产抗病亲本周8425B及高产广适品种鲁麦14在内蒙古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新的骨干亲本;具远缘血统的抗病亲本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如92R137等)和人工合成小麦在抗病育种中广泛应用。周8425B矮秆高产配合力好, 含有新的抗条锈病基因YrZH84和抗叶锈病基因LrZH84。鲁麦14既是好品种, 又是好亲本, 用做亲本育成11个品种。6VS/6AL易位系抗白粉病和条锈病, 农艺性状较好, 用做亲本育成15个品种; 用人工合成小麦育成的川麦42和川麦47等高产抗病, 已在内蒙古地区大面积推广。

3.育种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开始用于抗病性品种培育, 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育成了高产节水品种中麦533;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和分子技术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在太谷核不育的基础上, 把不育和矮秆两个基因紧密连锁在一起的“矮败小麦”正在育种中应用;冬小麦一年多代加代技术和两系杂交小麦也取得较好进展;另外, 将中间偃麦草的抗黄矮病基因和冰草的多粒基因导入小麦并已在新品种选育中发挥作用, 磷高效等研究为培育营养高效和广适性品种提供了有效方法。

4.从2000年至今, 我国共育成和推广了两批优质小麦品种。第一批包括中优9507、济南17、豫麦47、豫麦34、小偃54、藁城8901、高优503和龙麦26等, 均是面包型或面包面条兼用型品种, 其中济南17、豫麦34和龙麦26品质优良, 推广面积大, 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第一批推广的软质小麦品种有皖麦18、宁麦9号和豫麦50。第二批优质麦包括济麦19、济麦20、郑麦366、冀师02-1和西农979, 其中济麦19、济麦20和西农979年推广面积均超过67万公顷。另外, 郑麦9023和烟农19的加工品质也较好, 推广面积连续几年超过67万公顷。优质软麦品种扬麦13也大面积种植。

二、内蒙古小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几年小麦价格上涨较快, 高产品种更易推广, 导致优质麦面积有所下降。总体来说, 我国优质麦的优质源较单一, 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与普通小麦还有一定差距, 同时加工品质及其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内蒙古小麦育种还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基础研究滞后,育种方法、手段落后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及政策导向,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各育种单位大多是只追求出品种,忽视了基础研究,品种选育很大程度上凭经验,碰运气,传统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2.内蒙古小麦育种工作与国内外最大的差距是在亲本评价与利用上,特别缺乏具有突破性的育种材料,造成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对逆境表现出脆弱性,这已经成为限制我省品种改良产生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3.在小麦育种中忽视了适应性和稳产性,因此育成的小麦品种适应性不广,稳产性较差,导致年度间产量起伏大,生育期适应范围狭窄,对水肥条件敏感;一些品种抗逆性差,不抗病虫害,不耐寒抗旱等,缺乏大面积丰产稳产的广泛适应性品种。

4.在品质方面

80年代以前限于实际情况,小麦育种目标比较单一,主要追求高产,忽视了对品质的选育以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因而推广品种的品质有所下降。进入80年代中后期,根据“两高一优”农业的要求,将品质改良提到了小麦育种攻关内容之中。但由于内蒙古优质育种和基础研究起步晚,难度大,检测设备不具备、不完善,以及受经费限制,致使小麦品质改良远远落后于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区。从目前内蒙古大面积推广品种的品质状况看,均达不到高筋粉的要求,属弱力粉的范畴,虽然有些品种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与国外和省外相比,并不算低,但面筋质量较差。今后如何改进小麦品质,攻克面筋质量关,选育既高产又优质的小麦新品种是内蒙古小麦育种者所面临的新挑战。

5.品种审定还需进一步规范化

近几年审定的品种数量较“十五”期间有所减少, 但仍然偏多, 可以更严格些, 因为审定品种过多对良种推广不利, 品种寿命也明显缩短; 同时在审定品种中对品质和抗病性的把握不切合实际, 影响一些确有潜力的品种通过审定。

今后内蒙古小麦育种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既要继续提高单产又要改善品质, 还要提高水肥利用率。建议进一步加强品种高产潜力研究;日益明显的气候变化对小麦适应性提出新的要求, 应重视抗旱、抗热等性状和冬麦北移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推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双单倍体和远源杂交等技术的实用化研究, 实现育种技术革新。

三、对今后内蒙古小麦育种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品种资源收集、鉴定和利用的研究

品种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今后内蒙古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利用的研究,建立各种优异性状资源圃,以扩大基因库。同时,对现有的育种和重要种质资源进一步加强遗传、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以便挖掘更多的可用之材。

2.积极开展穿梭育种

穿梭育种、异地培育、多点试验等已被国内外许多育种单位成功地运用。为了解决内蒙古自育小麦品种的广泛适应性和稳产性问题,今后将采取把后代的早期分离世代材料分别送到不同生态条件及不同海拔的地点交替选择,从而选择出对光周期不敏感的广适性材料,并对定型的品种(系)及时进行丰产性和抗病性异地多点鉴定,对品种(系)作出全面评价,使育成品种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性,克服以往育成品种适应性不广、稳产性差的缺憾。

3.改进育种方法

包括单交、多交、复合杂交、集团杂交的品种(材料)间杂交常规育种技术,将仍然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新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仅靠这一途径已不能满足目前小麦育种的需要。杂交小麦三系、二系、化杀等杂种优势的利用,是今后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应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分子标记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同常规育种方法紧密结合,同步开展,使不断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新技术尽快向小麦渗透,逐渐克服常规育种的缺陷,提高育种效率,从而实现在较短时间内育成优良品种和获得有利用价值的优异中间材料,促进传统育种方式向现代育种方式的转变。

4.重视品质育种

下个世纪初,小麦品质育种将会越来越重要,这是由于农产品生产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和商品化,必然要求良好的商品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因此,今后在发展我省小麦生产中,应重视发展优质小麦,重点是在抓好全省民食需要的家庭用粉(面条、馒头)——中筋麦新品种选育的同时,加强面包、饼干等专用粉新品种的选育。从近期需要出发,积极引进优质材料进行筛选和利用,并开展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诱发变异等,在后代选择上,以优质为前提,参考增产幅度标准,综合考察,同时解决丰产与优质问题,以提高育种质量。

5.注意核心亲本材料的培育

核心亲本材料在小麦育种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显著的,是小麦育种能否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因此,今后必须高度重视亲本材料的观察和评价,同时,为积累、聚合优良基因,以循序改造的阶梯式杂交、复合杂交、轮回杂交为主要手段,有目标地进行品种间杂交、冬春两大生态类群间杂交或种间、属间远缘杂交等方式,创造丰富多彩的遗传变异材料,以便从中筛选出产量潜力更大、抗性更好的亲本材料,促使育种取得

6.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适度的增温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从育种的角度来看, 气候变化对品种的适应性和病虫害的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培育耐高温和水分高效品种, 尤其是后期耐高温、灌浆快的品种至关重要, 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可能会对解决这些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初步认为, 应注意选育在不同播期、冬春偶发的阶段性高温或倒春寒等条件下皆表现稳定的广适性品种, 除了选择广适性亲本进行杂交外, 还要加强高代品系的多点鉴定,应注意选育在不同播期、冬春偶发的阶段性高温或倒春寒等条件下皆表现稳定的广适性品种, 除了选择广适性亲本进行杂交外, 还要加强高代品系的多点鉴定。

上一篇:浅析非盈利组织的信息营销 下一篇:浅论风筝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