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诗剧的喜剧属性

时间:2022-09-17 07:10:20

东北民间诗剧的喜剧属性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诗剧,以说、唱、扮、舞、绝为主要表演形式。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是其基本美学属性。

一、二人转喜剧色彩的根源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与二人转整体艺术的喜剧色彩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这种喜剧色彩的形成与确立,是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与艺术根源的。

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几大根源:

1.群乐艺术的历史基因。

二人转艺术是关东大地上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集体娱乐的艺术。

从前专业的二人转艺人(称为“四季青唱手”)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业余艺人(称为“高粱红唱手”),农忙时干活,农闲时唱二人转。

而作为广大的二人转观众,农民群众也把二人转视为自己的艺术,许多人都会唱上几句甚至几段。

这种群乐艺术,受到群体“苦中作乐”的心态与积极乐观的性格所决定,于是二人转表演艺术也就自然以喜剧色彩为己任。

就群体性格而论,关东大地上的农民群众大多是关内“逃荒”、“闯关东”的庄稼汉及其后代子孙。他们生活贫穷,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们希望在艰苦的农事劳动与穷苦的生活压迫之余,寻求一点慰籍,找到一点希望,于是便把二人转当作寄托情感的知心朋友,通过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来反映他们的幽默、实惠、豪爽、乐观、土野、开放、粗犷、坦荡的性格。

这并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对生命意志的宣泄与对生活命运的抗争。

正如芮敬文先生所说:“二人转是伴随着农民苦涩、穷困的境遇而生成的……”(《对东北二人转音乐性的思想》,《当代艺术》1987年第2期)。

从群体居住地域而言,关东人民处于高寒地带,大风雪,压不垮人们心中的热望,也扑不灭人们心中的烈火。因此,也造就了东北人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乐观性格,这也是二人转表演艺术喜剧色彩的一大基因。

2.民间剧诗的艺术基因。

二人转是典型的东北民间的“剧诗”,它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的本体特征,这种趣味性便构成其表演艺术喜剧色彩的核心。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从心理学观点看,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第164页)

3.唱乞艺术的本体基因。

二人转的母体包括莲花落、凤阳花鼓等,它们都是“唱乞艺术”――乞丐乞讨时演唱的艺术。

唱乞艺术要求其表演要说喜兴词、拜年嗑、求人话,要出滑稽相,讨人喜欢,讨人赏识。甚至以“骂趣”、“打趣”来制造喜剧气氛,增强喜剧色彩。

二、二人转喜剧色彩的形式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特色有许多有效的表现形式,例如唱功中的“数板”、说功中的“口”、做功中的“相”,舞功中的“浪三场”,绝功中的手绢功、扇子功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丑角艺术及其各种各样的“口”(“说口”)与“使相”。

二人转的丑角艺术,集中了二人转的喜剧精神与喜剧色彩。“东北丑之魂,是东北人赋予的,是在东北广阔的黑土地中孕育、诞生、成长的。”(王肯:《土野的美学》第71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

三、二人转喜剧色彩的负效

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一样,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也要一分为二,即要看到它的积极的正面效应,也要看到它的消极的负面效应。

二人转表演艺术喜剧色彩的“负效”,主要体现在它片面追求低级噱头,“耍狗砣子”,甚至沦入下流泥潭,成为“黄色二人转”。

对此,二人转表演者应该时刻警惕和时刻检点。文化主管部门要坚决予以抵制,要大力倡导“绿色二人转”,千万不可单纯为“搞笑”而陷入低级庸俗的邪门歪道之中。

上一篇:如何提高电视文艺编辑的素质 下一篇:《三只小猪》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