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泥混凝土外观颜色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17 06:41:53

影响水泥混凝土外观颜色的因素分析

摘要:水泥混凝土工程外观质量控制的关键工作是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外观色泽。近年来,建设工程不仅要求混凝土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而且要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的外观质量。该文以脱模剂、养护制度为出发点,研究其对混凝土外观色泽的影响,为混凝土配合比色差标准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关键词:外观色泽 脱模剂 养护制度 因素分析

清水混凝土不仅对质量有较高要求,其对外观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是评定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1]。混凝土的一些外观缺陷如蜂窝、麻面、孔洞[2]等,已有许多人开始研究其成因和应对措施。而色差作为混凝土外观缺陷的一种,其成因和变化情况却很少有人研究。因此,分析影响水泥混凝土外观色泽差异的因素,提出控制混凝土外观色泽的施工工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混凝土色差的影响因素很多,除原材料、配合比、环境温度等外在条件影响因素[3]外,该文考虑影响混凝土构件颜色的脱模剂、养护制度等因素进行试验,选用合理的脱模剂及养护制度。

1 混凝土外观色泽的影响研究

1.1 脱模剂对混凝土颜色的影响

用于混凝土工程中脱模剂的种类繁多,如:油脂脱模剂、水质脱模剂、液体石蜡[4]等,为了研究脱模剂对混凝土外观色泽的影响,该文在相同坍落度、原材料、养护制度下,选用四种代表性脱模剂油脂、有机硅、色拉油、机油,选定坍落度为70~90 mm预制混凝土试件。在试验过程中,所有脱模剂涂刷均匀,为防止沾染污垢,脱模剂涂刷后尽快使用。四种脱模剂的颜色对比如图1。

通^混凝土脱模剂的色差试验可知:

(1)在初始状态下,使用机油脱模剂成型的混凝土表面颜色较暗,试件拆模后,表面仍有大量的废机油附着。使用专用脱模剂(油脂)、有机硅和色拉油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光洁,颜色均匀。

(2)在试验室标准养护28 d后,虽然有部分废机油挥发了,但是在试件底部仍然有大量的废机油,且已浸透入试件与周围形成了明显的色差。而使用专用脱模剂(油脂)、有机硅和色拉油的混凝潦约砻嫔蠼暇?且对混凝土表面颜色污染很小,基本接近砼的“基色”。

(3)在施工过程中合理选择脱模剂种类,油性脱模剂脱模效果虽好,但比较容易沾染铁锈、粉尘、污垢等,选用色泽均匀、表面光洁、不污染砼的优质脱模剂,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便更换品种。

1.2 养护条件对混凝土颜色的影响

混凝土硬化后,由于养护条件的不一致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色差[5]。为了研究养护条件对色差问题的影响,该文进行了C30混凝土在试验室标准养护28 d、室内自然养护、室外洒水养护14 d、自然养护四种情况下的色差试验。(如表1)

在制备坍落度为120~150 mm的混凝土时,混凝土颜色较浅。坍落度为70~90 mm时,混凝土干硬且颜色相对较深,因此,该试验选用90~120 mm的坍落度分析养护条件对混凝土颜色的影响。(见图2)

(1)从图2可以看到,经过不同条件的养护,可以发现室外洒水养护14 d后试件表面泛白,出现这种情况推测是由于试件在洒水养护的条件下,水化程度较高,同时作为水化产物之一的氢氧化钙由于水的作用从混凝土中析出并在试件表面聚集。而自然养护的试件水化程度低,同时空气中的水分不足以让试件中的氢氧化钙析出到试件表面,所以才导致了不同养护条件的混凝土表面出现了色差。在室外自然养护和自然养护条件下混凝土表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色差,在试验室标准养护28 d条件下混凝土的色泽最均匀。

(2)由此可见,养护不仅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对混凝土颜色也有较大影响。即使相同原材料和配合比的条件下,养护次数多的混凝土颜色较深,背风面或向阴面(温度较低)颜色略深,究其原因是在上述条件下水化反应析出的Ca(OH)2较少所致。因此,推测养护条件是影响混凝土颜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在施工中洒水养护时,应先将混凝土的底面和侧面充分润湿,然后再由顶面洒水。养护时间应保持一致,养护方法和条件应统一。并且根据当地气候气温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养护方案。

2 结语

影响混凝土颜色的内、外因素诸多,若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的一致性,就必须从原材料的选择、进场把控、生产及施工过程、后期养护等每个环节严格控制,施工项目各部门间应相互配合,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措施和方案,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混凝土的色差,提高混凝土的观感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湘君.基于图像识别的混凝土表观质量的评定方法初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冯乃谦.实用混凝土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都斐.关于混凝土外观颜色的几点见解[J].价值工程,2015(10):296-297.

[4]邱军平.影响砼色差的因素及防止措施[J].陕西建筑,2014(2):28-31.

[5]汪敏.混凝土色差问题原因分析[J].建筑施工,2015(3):285-292.

上一篇:校园电动车运行仿真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信息系统台区线损的管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