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架上绘画色彩

时间:2022-09-17 03:46:41

重读架上绘画色彩

对以油画为主的架上绘画而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在东西方绘画理论的影响下,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色彩造型方面,大多数画家志在探寻形与色的关系,以及色彩自身的表现规律。经过西方文艺复兴后五百多年来架上绘画的发展,可供艺术家借鉴的色彩表现样式已经相当完备。在美术界泛商业化、政治化的今天,如何通过过硬的技术,在架上绘画中准确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气质,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理念中澄澈心灵,触摸造型艺术的核心本质,创造画家个人的色彩表现语言,是每一个有志于架上绘画的人理应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般而言,色彩是绘画中画家表达自我最直接的形式。如何要把握好色彩,追根溯源,探究色彩与素描、以及色与光的关系乃是基础,亦是需要画者长期面对的课题。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本体语言,是构成艺术情调和艺术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生成情绪美感的重要手段,是美学范畴内重要的审美元素。尤其对西方架上绘画传统,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 、形与色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莱奥纳多·达芬奇提出,“人物凸现”为“绘画的首要目标和灵魂”。素描与色彩就是绘画实现其“首要目标”的两大基本手段。“科学的绘画原则首先应分清楚什么是有影物体、什么是原生阴影、什么是派生阴影及光。也就是说,首先应明确明暗、光、色彩、形体、姿态、位置远近和动静的意义。[1]”绘画随之成为解说光、影、色的一门学问,在《蒙娜丽莎》中,若明若暗的光线处理完美地诠释了光和影,色彩向明暗透视让步,画中人的目光直视观众,人性的光辉在画面中闪现,西方绘画历史正是由此揭开了灿烂的篇章。随后西方的古典主义时期,色彩被艺术冷落, 艺术家认为绘画是某种意义上的着色素描,架上绘画中的色彩表现长期依附于造型,“有节制的用色和中间色调”成为艺术主流。

以色彩成就著称的威尼斯画派的艺术之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繁荣的影响,宗教生活相对宽松,城市中散发着轻松享乐的生活气息,相形之下,威尼斯画派造型艺术在风格上显得更加敏感,并突出感性的审美。城市独特的水上环境淡化了物象的形体造型,愈发突显了明亮的色彩关系。画家们所注重的传统的古典明暗对比,在这里转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所以威尼斯画派的艺术理念认为:绘画主要是在素描基础上的各种色彩组合,色彩具有独立造型和完美自足的美学价值。该派代表画家乔尔乔内在色彩表现上率先突破,开辟了架上绘画以色彩为主的先河。作于1505年的《暴风雨》,描绘了暴风雨来临前的瞬间情景,画面色彩变化微妙丰富、温润、清雅,溪水林木间浸润着奇妙的光与色,画面风景和人物仿佛浸透在一层有色的大气之中,画家细腻优美地表现了牧歌式的抒情美感。威尼斯画派的另一位大师提香·韦切利奥推进了油画技法上的革新, 将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高度,油彩的技术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在作品《达那厄》中,处于强烈光线之中的达那厄慵懒地躺在画面下方,与黑暗之中作起身动作的老妇人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画面上方天空乌云密布,似有雷电交加之势,在黑暗中却又透出一片金光,随之而落的是一阵黄金雨……,画面色彩处理大胆奔放,色彩与光对比强烈,深暗的色调之中色彩变化微妙,笔触挥洒自如,在写实之中赋予作品写意性的审美,可以看出艺术家对色彩与光的艺术审美追求。提香的一位学生在笔记中这样描述:“提香用绚烂的色块布满他的画面……,我亲自看到过这样的单纯用红色调笔酣墨饱地全力以赴的描绘出来的底色,单纯的红色调预定用作中间色,或是来衬托白色。提香使用有时蘸上红色、有时蘸上黑色、有时蘸上黄色的同一支笔,进行受光部的浮雕处理。[2]”提香的油画技法革新与色彩运用紧密相连,画面一切色彩都从属于主色调,威尼斯画派艺术完成了画面素描关系向色彩关系完美转换。

在架上绘画的发展历程中,色彩和素描的孰高孰低论,历经佛罗伦萨与威尼斯、学院派和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无论是偏重素描抑或是偏重色彩,依据自然客观的理性之光,始终贯穿于架上绘画的造型表现,也就是色彩表达始终是为立体造型服务的明度性表现。

二、色与光

科学的进步帮助画家们深刻地认识了色彩的本质, 光学的理论和实践彻底改变了架上绘画的传统色彩观念。画家受光色理论的科学启示,在色彩表现上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一步。对“美”与“真”的传统审美程式进行勇敢的革新,绘画注重外光的色彩表现,打破传统画面的褐色调子,主张画家要走出画室用眼睛直接观察、感受阳光下的物象色彩,进而表达出色彩与光的微妙变化。

19世纪印象主义绘画艺术重视光的描绘,尤其是外光的表现, 着力表现外光作用下的物象色相变化,捕捉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光线效果。运用色调的调和和对比原则处理画面,依据光源色、补色、环境色等视觉原理改变传统的色彩观念,把对象的形体和结构打散,用细微的光的色彩元素来组合,用色彩元素编织和统一着物象,在自然光的融化中显现出来。宣言“光是画中的主角”的“印象派之父”克劳德·莫奈对光、色的研究达到痴迷的程度,他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研究性地描绘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的瞬间色彩印象,如多幅连续创作的《干草垛》、《教堂》等系列作品。在描绘物象光色的神秘变幻中,抒发画家瞬间的印象感受。印象主义画家看到了色彩对比的价值,即不再依靠素描的明暗法则来再现对象,打破了传统写实主义的色彩精心调配、画面平滑细腻、光和色的最大真实的审美法则,更加注重物象直觉性和光线的色调处理。在调色板上去掉黑色,尽量避免把纯色调调和在一起出现灰色调,经常用一些直接挤出而未经调配的颜料直接涂抹到画面,以此使画面的色彩产生响亮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立造型价值的色彩完全可以承担再现光的功能,但这一时期的色彩仍未实现其自身的独立性,其实质是再现性绘画在色彩表现上的极致体现。也就是说印象派的色彩表现并没有脱离文艺复兴以来绘画对可见性世界的模仿。

三、色与心灵

印象主义画家们在作品中赞美自然的“光色”理想,之后的画家们则越来越重视内心情感的表达。后印象主义画家保罗·高更离开城市的喧嚣繁华,远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他遵循自己主观的内心之光,强调发挥艺术家的感觉作用,认为艺术不是仿制品而是对自然的主观综合。作品用简单明了的形象、装饰的浓郁色彩、大面积的平涂色块、确凿肯定的线条和象征的形式如醉似痴地在画布上探索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索一种立足于“感人”而并非立足于“真实”的画面,缔造出一种意蕴更为原始、神秘、深沉、博大的艺术。

上一篇:回归两个传统,锻造核心价值 下一篇: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