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教研的创新型教师培养

时间:2022-09-17 02:45:50

基于校本教研的创新型教师培养

摘要_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怎样认识创新型教师,如何科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教师?笔者从理论到实践逐一进行了论述,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有效依据。

关键词_校本教研 创新型教师 科研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能够合理、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更好更快地开展课堂创新教学,成为创新型教师,是学校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础。

创新型教师的特点

对创新型教师的理解有很多,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对创新型教师的界定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所以,创新型教师应有三个特点:善于吸收、善于转化、善于创新。

1. 既有传承,也有吸取

创新型教师要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敢于汲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创新理论方法,并自觉转移、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

2. 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往往是理论形态或技术形态的,它与我们自身的教学有一段距离,创新型教师能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理论或技术学科化、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方法或策略,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因此,创新型教师常常成为重要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

3.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能够自觉地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行为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凡是看过电影《热血教师》和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老师,都会被其原型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事迹所感动。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结合理论创新了简单而有效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教育方法,他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雷夫正是一名拥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教师。

借力校本教研,推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1.让常态教研活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是教师开展研究与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教师正是在基础的教研活动中去学习、去感受、去内化、去创新的。每个阶段开展的教学活动和研讨主题要有规划、有新意,要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鼓励教师敢于创新。学校要建立有效的管理调控机制,做好引导,保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和前沿性。为进一步增强教师间的相互沟通,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可定期开展先进备课组的评选,开展特色教研组活动,可部分指定各教研组的学习主题或研讨题目,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督促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在我校开展过的一次青年教师导入创新比赛过程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要结合本学科特色进行5分钟的导入说课,评委由主管教学的领导和各教研组长组成。每位参赛的选手都要将本备课组、教研组内的专业支持和自身的独特创意结合起来生成5分钟吸引学生的导入内容,可以说这种形式的培训,不仅引导了青年教师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讨对不同年龄教师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督促。

2.以活动为契机,创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北京市开展的高中教师基本功比赛过程中,我校以此为契机,全员开展了新一轮的课标学习,并进行了笔试,再次明确各学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其中,开放性试题“针对本学科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您最有体会的一点”,老师们各有心得。有的教师谈如何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有的谈如何通过化学实验为主进行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优秀答卷,全体教师再进行一次集中交流,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上升为收获与分享,它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还真正实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

3.课题研究是培养创新型教师最有力的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科研兴校的根本。因此,科研活动不仅要切实解决一线教师的真问题,还要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出发,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提供肥沃的土壤。

我校很早就致力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逐步发展到关注学生学习优势的差异,通过对课题的实践研究,教师加深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关注并形成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思考,正是这种不断追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

例如,有意义接受学习是相对机械接受而言。我校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先结合《左传》外交辞令的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哪些知识性的目标可以通过检测、反馈等形式达到更好的效果,哪些能力目标(如提高学生运用《左传》外交辞令特色的能力)是要求课上生成。对于能力目标,她精心选取了校园生活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人际交往的情节:应聘校内学生会职位。这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有一定难度。课堂上,学生经过抽签确定招聘组和应聘组,各小组内部展开讨论,推举出各自代表参加展示。从模仿到实践,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亲自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知识、学生疲惫接受的弊端,而且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学习的目的,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在课题研究反思中写道:

在课题研究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刚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我知道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

针对此种情况,我又重新给每个小组成员做了合理分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以下情况: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因此,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非常必要。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上: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一位地理教师在上完课题研究课后感慨道:

我按学习优势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学生不像以往被动完成老师指定的行政区划地图、名称、简称、省会的判定,而是小组每个成员都集思广议,最终动态生成了归纳、识记行政区划的好办法,学生真正成为了地理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新方法的快乐,最终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研究给教师一个静心思考的空间,思维的火花正是在历经多次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课题研究为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创造了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为了骨干教师;课题研究是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中的重要环节,它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从点滴做起,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提供创新教育的环境,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也应把握各种机遇,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开阔知识视野,丰富思维方式,锻炼实践能力。让我们借校本教研之力,努力培养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张 芸. 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 科技信息,2007第7期:129-166.

[2]刘 哲,张雅洁.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培养研究初探.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第14卷第4期:88-89

[3]李武楠,张国良.课堂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4]梁 美. 构建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培养创新型教师. 科技信息,专题论述.

[5]皮建辉. 论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视野.2009.7

上一篇:ATB―25柔性基层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校园 笑园 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