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时间:2022-09-16 10:42:06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从下面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把握学生心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每个学生带着某种情绪来参加学习的,积极的如喜欢、愉快、满意,消极的如紧张、烦躁。如果这种情绪是积极的,将会对学习起到推进作用,相反,如果是消极的,将会起到副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该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每次备课,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知识掌握的差异,透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努力尊重每个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每位学生都看到自己在进步着,所以也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我们现在的中学数学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这样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大多数对学习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家长、老师“威逼利诱”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前提是: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劳的,“言者有心,听者无意,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正是没有引起共鸣的写照。引不起学生共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所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所学内容空洞、与生活实际无关。理论知识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究其本源,无一不是来源于生产实践。

2 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每一堂数学课里的教学目标,所要讲解的重点,化解的难点。只有了解透了教材,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学目标是对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概括性表述,学习者通过某课程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或变化的结果。它是目标教学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是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标准。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数学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3 教师要提高讲课的艺术

同样的教材,善于表达的老师则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内容讲得深入浅出。这样的课,能使学生听着不累,但却是效果百倍。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3.1 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在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边板演,一边给学生总结了口诀“先脱括号,后排队,分别相加,再相减”。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

3.2 科学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何才能科学地组织问题呢?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太简单的内容自不必说,但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白白浪费掉很多思考或讨论时间也于事无补。可见,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也要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了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有效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下一篇:谨防年轻教师的“四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