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文化走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时间:2022-09-16 10:35:15

让乡土文化走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距离,有些内容如果照本宣科,无异于纸上谈兵,且教学目的得不到有力地贯彻实行。另一方面,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以优化国家课程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农村实际出发,提出农村学校应联系本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提倡形成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乡土文化;品德与社会课堂;自我探索能力

乡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融民间的习俗、风情、道德、情操、建筑于一炉,讲究的是地方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文化格律,体现一定时期、不同区域的风情习俗,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底蕴,留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品德与社会课堂引进乡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及地方名人趣谈、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好教材。传奇的人物、警世的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课外阅读材料,而理解一个童话,游览一处名胜,对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家乡思想感情,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一、让乡土文化成为课堂主渠道

品德与社会课堂引进乡土文化绝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能补充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品位。乡土文化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其他文化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乡土文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各个地区,以及各民族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利用课件来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地区的习惯、不同地区的风情,增加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乡土文化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欲望。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创造教材。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离不开搜集与传播,让学生多搜集乡土文化精粹,掌握思想内容,亲身去游历、感受自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乡土文化的内在美。

二、让乡土文化沟通课外多条线

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不光是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少先队广播站开设乡土文化演讲专栏,班级黑板报有乡土文化一角,校园德育阵地宣传与熏陶也是受乡土文化的感染。每年的“六一”节也有浓郁乡土文化节目汇演,学生也可以在周末、假日参加“游园观光”“乡土摄影展”等活动。虽说不能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对乡土文化的学习达到炉火纯青,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和认识乡土文化的价值更有意义,培养学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更为重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也指出:“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让学生对乡土文化材料有自主选择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乡土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宽、拓深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裁剪”“重组”。乡土文化是丰富的,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学习乡土文化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掌握它的方方面面,而是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活动中去学习,理解其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

四、激发创新精神,培养自我探索能力

乡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课堂引进乡土文化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乡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与继承,努力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真正收到了以文辅德、以文增智、以文滋体、以文怡美、以文补劳的整体效果,逐步形成以乡土文化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徐娟娟.乡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2008(08).

作者简介:卫丽丽,女,1976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现就职于陕西省黄陵县职业教育中心小学部,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上一篇:“探究―研讨”法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