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16 09:47:58

浅析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任务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背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吸纳知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

关键词:问题情景 教学法 语文教学 运用 浅析

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生的生活感知为前提,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以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研究探讨、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创设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然后创设合适的情境,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预设的情境有助于推动学生主动思考。

2.在课堂开篇导入时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会营造出整节课的良好课堂气氛。这样的问题设置,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3.设置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不拘泥于单一模式。常见的问题情境有:答疑型问题情境、讨论型问题情境、探究型问题情境和应用型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变化,综合运用多种类型问题情境,从而丰富课堂形式。下面以答疑型问题情境、讨论型问题情境为例,说明这两种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答疑型问题情境,即直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对有关的教学内容产生疑问并进行思考,以达到掌握和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其思路和答案通常都是现成的和固定的,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容易找到。经由学生主动思考、探讨而得出的答案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加深印象,比起传统的直接呈现讲课内容,平铺直叙,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讨论型问题情境,即以某一有争议或有分歧的知识点为中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寻找、发现尽可能多的知识或答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问题进行辩论和交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问题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精妙的问题往往可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1.“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学,教师备课是关键,启发质疑是先导,阅读自学是基础,学生探究交流是主体,总结训练是提高。“问题情境教学法”不但参与面广,而且课堂气氛民主、宽松、活泼、生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因为在设计问题时考虑了层次性和激励性,使学习困难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了一定的自信心。

2.“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学,更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与舞台。尝试“问题情境教学法”后的最大收获是教师的精心“质疑”激发了学生发问的热情,有心的话专门准备一本“学生提问记录册”,注意积累与教学内容直接有关的问题、知识点的理解和许多生活问题,

3.“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从心理角度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某种缺陷,帮助构建解决问题的心理桥梁,不能从纯知识角度批评指责,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评价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书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或根据预设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判,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1.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新、旧经验,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2.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和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长才干。

问题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所传递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感知信息,建构知识。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精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原动力,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探究去破解问题。长此以往,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这是我们素质教育孜孜以求之的理想状态。

上一篇:阐述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