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漳县打造汪氏文化的思考

时间:2022-09-16 09:13:56

关于甘肃漳县打造汪氏文化的思考

[摘要]汪氏文化是漳县独有、突出的文化品牌,在宣传、发展漳县旅游,推动县域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漳县应依托汪氏文化资源优势,争取建成全国唯一的元代王侯文化保护和展示区。

[关键词]漳县;汪氏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52-02

漳县汪氏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家族,依靠显赫军功,汪氏得以封王封公。研究汪世显家族历史,不仅在蒙元史、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显赫的军功世家

(一)漳县汪氏家族是蒙元时期重要的军功世家

始祖汪世显于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率部归附,安定陇右局势,随即从征皇子阔端南下攻宋之蜀地,以军功擢巩昌便宜都总帅,秦、巩等二十余州事皆听裁决。其后两代子孙或带兵攻蜀,或参与平定蒙古诸王、贵族的反叛,成为蒙元稳定西部的倚重力量。从元初直到明末,汪氏子孙世代以军功封爵任官。一个家族在同一个朝代,三人封王,十人封公,三人为皇家驸马,在甘肃古代历史上实属罕见。

(二)漳县汪氏家族对西北文化建设有重要贡献

汪氏在戎马倥偬间隙,非常重视诗书治家,崇儒重道。在南征过程中,汪氏注意搜集图书典籍,又建万卷楼,延请名儒贤士教其子孙。除习经史子集外,亦学琴棋书画。汪氏在有元一代先后出了十几位翰林学士,汪世显八世孙汪浒、十八世孙汪执桓都曾高中明清两朝进士,这在甘肃历史上十分罕见。其他如汪宗贤、汪宗徽、汪瑮、汪莲洲、汪景烈、汪燱等都是高才绩学、读书明道、修德利行以圣贤为师的陇右名士。

(三)漳县汪氏家族在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过程中做出了贡献

公元1246年,在汪世显等人的建议下,西凉王阔端向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发出邀请,希望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谈归属蒙古国的问题。萨班顺应历史潮流,来到凉州,在汪德臣的参赞下,阔端和萨班分别代表蒙古汗廷和地方教派,达成了归属蒙古国的协议。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设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地方行政事务,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

二、汪氏家族墓地及其保护现状

汪氏家族墓地位于漳县城南5里的小井沟西侧徐家坪,建于蒙古乃马真后二年(1243),止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历经354年,葬有汪氏家族自始祖汪世显至十五世孙汪涵15代220余人,其中包括“三王十公”13人,翰林学士19人。20世纪70年代,对汪氏家族墓地进行的保护性发掘,共出土墓志11合,另有其他文物1019件套,其中甘肃省博物馆收藏221件套,定西市博物馆收藏9件套,漳县博物馆收藏789件套。这批出土文物中有国宝级文物1套2件,一级文物28件套,二级文物44件套,三级文物362件套。其中元代玻璃莲花托盏、南宋修内司粉青釉长颈多棱瓶、龙泉青釉瓷匜、元代衣帽、木屋模型、青玉带钩、双龙铜镜、雕漆供案、高足青瓷杯等为国内同期墓葬所少见,极为珍贵,均为国家一级精品文物,是研究元代西北史、手工业经济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故专家称汪氏家族墓地为“海内元墓之最”。

为了有效保护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家族墓地,漳县于2006年成立了文物管理 所,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加强防护监控,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多策并举,对汪氏家族墓群实施保护。但由于设备老化、人员编制少,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防护力量明显不足。汪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带有较为浓厚的北方民族风格,为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古代科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但漳县博物馆场馆空间狭窄,设备有限,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只能堆放保管,而很难展出。

三、建设百代汪氏文化的设想

(一)保护好汪氏家族墓地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强文物大县和重点遗址博物馆建设”。地方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有利政策,努力争取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的理解支持,谋划7200万的世行贷款以实施《漳县汪氏家族墓地保护项目》,加大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家族墓地的保护。

(二)建设汪氏文化主题公园

为进一步弘扬汪氏文化,打造漳县文化产业平台,需要规划建设汪氏文化主题公园,努力将该公园以及汪氏家族墓地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的元代王侯文化保护和展示区。

1.建设主题文化墙

以文字浮雕的形式展示汪氏家族辉煌的历史,如白狗立祖、石门归款、大战阳平关、修治利州、攻取鱼城、征讨六盘、决战山丹、戍守青居、远征云贵、建万卷楼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2.建设主题雕塑

选用汪氏家族著名的“三王十公”,即陇右王汪世显、汪德臣,南安王汪惟正,陇西公汪忠臣、汪翰臣、汪清臣、汪惟益、汪惟和,梁国公汪良臣、汪惟勤,平阳公汪直臣、汪惟孝,南安公汪惟贤13人,以始祖汪世显居中,子孙分列左右的排列布局建设主题雕塑。

3.复原汪氏家族11号墓

元代皇帝的墓葬十分简单,将楠木剖开,按身段大小挖空,然后将尸体放入,楠木两半合好加箍运到大草原,埋后用万马踏平,直到长出青草看不出痕迹才撤走的军队。因此,至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发掘出元代帝王的陵寝,而漳县汪氏家族墓地的发掘为世人了解元代上层贵族墓葬文化提供了极好的实物材料。在已发掘的29座汪氏家族墓葬中,以11号墓的建筑最具代表性。因此建议在汪氏家族墓地前另择地将11号墓按当年的发掘简报的记述完整复原,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家坟旁有一个墓园实体可以展出,以供国内外游客参观,从而增强汪氏家族墓地的文化内涵。

4.建设汪氏家族碑林

其一,恢复五大神道碑。漳县汪氏家族墓地曾树立了陇右王汪世显、陇右王汪德臣、南安王汪惟正、陇西公汪惟和四人的神道碑,加上汪氏遗爱碑,五大神道碑高二丈二尺,宽五尺余,厚达一尺,雄伟高耸。五大神道碑内容远比《元史》本传丰富得多,撰者和书丹者皆为一时名臣大家,因此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其二,陈列出土墓志和石刻。汪氏墓葬出土的11合墓志,记载了漳县汪氏族人姓名、世系、年寿、婚姻、子女、祭祖等资料信息,含有丰富的民族史和社会史内容,可弥补、纠正《元史》、《漳县汪氏族谱》等传世文献的缺漏、讹误。另外,陇西、天水亦有大量关于汪氏家族的碑铭出土,应逐步将这些散落各地的石刻回收或复制,以建设汪氏家族碑林。

其三,搜罗和征集各界名人对汪世显家族及其墓葬题咏的文字和书法作品,刻成石碑,从而充实汪氏碑林的内容,彰显历史文化名人效应。

5.建设汪氏元墓群文化博览馆

通过建设汪氏家族元代墓葬群文化博览馆,集中展示汪氏墓地出土的文物,对甘肃省定西市博物馆收藏的汪氏元墓出土文物,要尽可能收回,尤其是那些国家一级精品文物,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观赏性很强;若收回有难度,可复制展出,力争将汪氏元墓群文化博览馆建成国内最大、最丰富的元代墓葬文化展览馆。

(三)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加强汪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通过有效整合全县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将其与汪氏文化联系起来,在相关旅游区内建设与汪氏文化相联系的景点、雕塑或展室,丰富以汪氏文化旅游品牌为主体的全县旅游景区的内涵。

汪氏文化是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地域文化,对导游的要求比较高,导游必须熟知汪氏家族的历史掌故、传说奇闻等,能够讲出汪氏家族墓葬在国内独具的学术、考古价值。还要掌握一定的汪氏家族世系传承的概况,为各地包括海外的汪氏宗亲寻根祭祖做好服务。因此,做好汪氏文化导游培训工作也很有必要。

(四)支持汪氏文化研究会开展工作

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先后编纂出版了七本汪氏文化研究丛书,在省内外和各地汪氏宗亲组织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会还积极同全国各地的汪氏宗亲组织如安徽黄山市汪华研究会、北京汪氏宗亲联谊会、山东临清明丞相汪广洋研究会、湖北汉阳汪氏宗亲联谊会、安徽汪氏合肥宗亲联谊会、广东及海外汪氏宗亲联谊会、江浙沪周边汪氏宗亲联谊会、安徽六安汪氏宗亲联谊会、河南固始县汪氏文化研究会等组织、机构进行联系、交流,最大程度地宣传漳县汪氏文化。

(五)组织汪氏祭祖寻根活动

依据现存漳县汪氏族谱,以及在周边县市的走访调查资料,甘肃东南部包括定西、天水、陇南三市的大多数汪姓,都是陇右王汪世显的后裔,甚至安徽六安、青海湟中等地的汪姓也属于陇右王的后裔。当年汪世显家族仕宦遍布各地,随着研究和走访的深入,会寻到更多的汪氏后裔。目前,已经有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汪氏宗亲组织和个人前来漳县寻根祭祖,如2008年青海湟中的汪权春三人携带他们的家谱前来漳县对接,到汪氏家族墓地拜谒先祖。2011年,武威的汪氏宗亲在汪振江的带领下,前来漳县寻根,并就续修家谱寻求帮助。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汪氏子孙前来漳县寻根问祖。为此,要积极动员汪氏族谱保存者献出家谱,加大县内外寻访汪氏家谱的力度,然后把收集到的汪氏家谱集中起来展示,让寻根者有根可寻。

上一篇:技术英雄2013 下一篇:物流与资本的整合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