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时间:2022-08-11 09:44:10

质疑《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读《收藏》2008年第1期戴应新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笔者认为所刊布玉器多属伪造品,理由如下:

一、从照片看,介绍的所谓“齐家文化玉器”多玉质粗劣,没有柔嫩细腻和温润感,无油脂光泽;器形怪异,不伦不类。

二、缺乏文化特征,年代混乱,形状和纹饰均为臆造,器形硕大,为出土齐家文化玉器所未见。

三、雕工笨拙,形状呆板别扭,无神韵,没有规矩可言。

四、玉器表面附着物和沁色系人工处理,杂乱无序、污浊不堪。

五、来源不明,无标准器参照。

齐家文化玉器属黄河上游地区玉器较发达时期的玉器,始见于仰韶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史前玉文化研究中显示了一定的重要性。齐家文化处于西部地区,较良渚文化稍晚,但与良渚文化玉器还是有许多共性,并接受了良渚玉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以玉琮、玉璧为主体的玉文化。

齐家文化玉器表面皆光素无纹,多数一面打磨光滑,而另一面较为粗糙,一些还留下切割台面。钻孔多为一面管钻,孔呈马蹄状,钻透的一面有裂纹毛刺,也有双面对钻,并留有管钻旋痕,钻孔、切割痕迹很光滑,所以有些玉器表面不抛光;少数玉器取圆技术也相当高,表面抛光如镜,堪与良渚文化玉器媲美。

著名玉器鉴定家杨伯达先生通过两次对甘肃庄浪县博物馆和静宁县博物馆馆藏的齐家文化玉器考查后认为,甘肃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的原料多出自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余脉之玉矿,主要为透闪石软玉、蛇纹石和大理石,主体由和田及鸳鸯玉料组成,常见有新疆和田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另外还有东北岫岩玉等。这些玉器大多出自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之中的齐家文化遗址,与青海民和喇家4号房址出土的齐家玉器十分相似。有些齐家文化玉器虽不是正式发掘品,但面广量大,品类丰富,特征明显,并有伴出的齐家文化陶器,据推测多为祭祀用玉和生产用玉两种,主要有璧、琮、璜、环、瑗、玉钺、玉斧、玉锛、玉铲、玉凿、玉刀、玉纺轮等。这些玉器大多素面无纹,打磨光滑。一些玉器加工比较简单,如玉斧、玉铲之类工具在加工时,有的取其玉料自然形状稍加切割打磨即成,有的只是加工不平整的部分。大多玉斧手柄处为玉料自然断痕和自然形状,且较为粗糙,而刃部一般均磨制锋利。另外还有加工璧、环、琮时钻孔取出的玉芯、半成品和边角废料,显示了齐家文化玉器的加工规模和较高的琢玉技术。

戴先生所见到和收录的大量“齐家文化”玉器,都是兰州一些收藏者手中之物,近几年在兰州城隍庙一些古玩店和私人手中随处可见。《收藏》2005年第5期所刊的一件素面殃和牙璋,笔者在六七年前就亲眼见到,属伪造品。《又见齐家文化玉器》所收录的兽首形出廓璧、牙璋、矛壁(应为玉戚),以及熊形刀、龟形刀、猪形刀、多孔刀、三孔三珠手斧纯属臆造品。一件豁口露齿斧应为玉斧改制。而高度达58厘米的嵌绿松石大玉琮更是离奇。1984年甘肃静宁县治平乡柳沟村发现的齐家文化祭祀坑中出土的齐家七宝之一的大玉琮高16.7厘米,目前仅见。而戴先生收录的超大型玉琮,器形别扭,玉料粗劣,表面的土沁显系人工所为。

责编 一粟

上一篇:《收藏》使我的玉器收藏初见成效 下一篇:如此至宝存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