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9-16 06:22:05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从高等农业院校的特点出发,针对新形势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三农”工作新阶段的首要任务。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如何来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人才就成为非常关键的环节。农林院校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等农业院校,要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努力把学校建成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围绕这个目标,如何能培养出更多献身农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挑起时代的使命和任务,已成为摆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1.人才培养规模趋于稳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经过30年的连续高速增长,国家的社会地位和科技水平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对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经济、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1999年6月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由此拉开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序幕。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已走过九年的历程,初步实现了农业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今后高等农业院校竞争能力的体现。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如何培养具备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质、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学生上。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为我校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带来的质量问题更是非常突出,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十分尖锐。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在量和“质”上都有很大变化,精英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单一的,就是培养精英人才,到了大众化阶段,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个体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使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也在多样化,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同时,伴随着人才培养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必然面临学生就业难和教育水平降低的双重压力。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保证教学质量与提高学生就业这两个棘手问题,是我们此次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探讨和解决的焦点。要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创业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形势下的一种必然的选择,这要求高等教育的目光不仅要紧盯素质教育,还要放眼全球教育领域,广泛吸收各国先进的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狠抓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扭转学生的就业观念,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顺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潮流,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放在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能力的新一代创业家上,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在科技界的引领地位。①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德人才,重点是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理性进取的商业精神。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新一代创业者基于文化习惯的心智结构,有利于营造创业家和企业家孕育文化氛围。②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另外我国每年有2000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但是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开展创业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③深化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党的“十七大”别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强调“完善支持自主创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校通过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是拓宽就业渠道、从根本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④能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高等农业院校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有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制订正确的发展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使农业院校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尤其是省属地方高校农业高等学校,尽管在某些专业和学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地位,但要保持这种竞争优势,必须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市场,通过深化和改革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教育,积极对学生进行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我们省属高等农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受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的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由于条件不同,许多学校把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中的时间更晚。教育部于2002年4月才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尽管起步晚,但由于国家和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创业教育目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也是体现各高校水平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1.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其涉及方面广,实践起来比较复杂。高等农业院校在发展中要进行多种途径的尝试,设立“大学生创业课堂”,以及“大学生创业中心”,从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入手,增加学生的创业方面的课程,同时多方聘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讲座、培训及报告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然而更深层的是将创业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系统的改革,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目前全国各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此该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等3门创业教育的必修课,还开设了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等5门选修课则,从课程设置保证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也要积极借鉴这种做法,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探索。

2.积极落实创业资金。创业实践需要资金支持,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也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基金为300万,复旦大学的创业基金为1000万,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徐汇区政府、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创业基金则高达1.5亿。充足的创业基金带来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从总体情况看,目前高等教育的创业基金逐年增多,门槛逐年降低,学生比较容易获得。受行业和专业的限制,我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往往面临的问题较多,发展压力很大,在学生创业资金的投入上力不从心。因此,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河南农业大学专门出资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基金设立后,带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制订创业计划,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设法落实创业场地。创业场地是实践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实践场地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有着特殊要求的场地,这类场地主要是能模拟实践环节,一些简单项目可以在该场地实施,比如农业院校的实验农场和人工气候室等。另一类是简易的,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可以,主要用来培养学生某种能力,或者进行某种实验。高等农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把眼光放在“三农”建设上,面对新农村建设发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业舞台。首先,要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与各大公司企业建立全面合作框架与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这种举措是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实现校企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既为学生在毕业前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供了帮助,又为用人单位选人搭建了平台,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大学生就业的多赢。

三、制订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学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符合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以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样与统一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学科基础宽、专业教育精、特色优势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从市场化、大众化角度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要考虑当前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要求,也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

1.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多样化。高校发展应该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要与区域产业结构和地方人才市场等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培养人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与国家和当地人才需求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在办学层次、类型上也出现了多样化,既有博士、硕士等精英高等教育,也有本科、专科,职业本科、专科等普通高等教育。在学校设置上,有综合性大学,也有理、工、农、医等专科大学,还有职业技术、技师学院等高等技能型院校。这些不同类型学校,由于学科门类和办学目标的差异,因此国家要针对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要设计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督体系,以体现个性化,制订的评价体系要体现可操作性和灵活性。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多样化,要能够充分反映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不能用评价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指标体系去评价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术学院;也不能用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指标体系去评价研究型大学。

2.体现学科和专业特色的优势。高等农业院校应认清自己的位置,在学科和专业上体现自己的特色,走出“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不利局面。重点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不断在学科改造、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上进行探索。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结构。尤其是要加快对传统学科的改造,积极向研究型、学术型方向发展;还要加大对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发挥农业院校在“生物、栽培”方面的优势,要避免以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的缺陷。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将以往的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如农业院校开设的中草药专业就可以将过去的农业种植和栽培方面的专业进行整合,既发挥了农业院校的优势,又适应了新的需求,社会效益很高。

3.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改革以往那种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实验环节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开辟实践基地,围绕培养目标,不断增加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努力在设备、食宿等方面提高实践教学各种条件,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分析、仿真训练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利用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题讨论、辩论,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大力推出“创新与创业”课程,以大班讲座、小班辅导、模拟操练、创业比赛等创新形式将“创业与创新精神”、“创业组织与发展”、“发现创业的机遇”等一系列内容融合在一起,千名学生同堂听课,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

4.更新高等教育理念,重视诚信教育。高等教育理念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上应树立人文和科学相交融的思想,应把具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目标,将服务农业、农民和农村作为己任,重点培养农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吃苦耐劳的务实精神。在就业观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使农业院校的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学好专业,自主创业。

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全国各地区、各高校大力开设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培训试点班和创业教育培训班,大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只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创出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与实践环境,以开拓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上一篇:南方高等院校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 下一篇:以电子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