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理解词语让学生学会品读课文

时间:2022-09-16 01:38:55

通过理解词语让学生学会品读课文

摘 要: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是三年级的起始段,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在理解中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学生自主品读的能力。

关键词:词语;品读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5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改革,考试的浪潮却依然存在。在今天,国家提出“减负提质”,要求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途径不再是题海战术,不再是一味的占用学生时间;要求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朗读兴趣不高,每次朗读课文时都迫于教师的压力、给予的任务,朗读课文像机器一样没有情感,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样,脱离了文本的情感,读起来似乎是没有灵魂的人类一样。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词语是一篇文章的基础要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文章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看似孤立的词语背后潜藏着整篇文章的情感,了解内容,领悟情感,都离不开理解文字,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也是学习语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针对上述学生的朗读问题以及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我提出了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在品析文字时走入文本,体会情感,继而理解文章。

抓重点词语首先要让学生先学会理解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对此,我学习了相关的资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我认为这种方法非常好,因为每篇文章都会出现一些新词,而这些新词又往往是理解课文主要切入点,理解这些词语虽然可以通过查字典直接理解,但字典中查出的解释用到句子有时并不合适,反而适得其反,如四年级上册《难忘的八个字》中学生对于“与众不同”一词的解释,他一般指优秀的方面,好的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而本课中指主人公的丑陋样貌与他人不同,因此在本课中,应先引导学生读好前后文,词语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确了,要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 除此之外,对于简单的词语,学生都能心领神会,因此可以让学生造句感悟或直接表现也是一种方法,如四年级《风趣的导游》一课中,在教学“和颜悦色”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表现什么是“和颜悦色”,然后再用“和颜悦色”造句,最后我会请同学和颜悦色地读一读导游的对话,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同时增加了朗读的兴趣。

寻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可以先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如学习《播种希望的日子》中的“流连忘返”一词,可以找意思相近的词语,如依依不舍,这样学生会直接明了作者的心里所想,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朗读更加丰富,更加细腻。

如何能抓重点词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一、抓重点词,重视情感体验,指导有效朗读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自己在朗读教学指导上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常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有的时候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的人活受罪。由此我深感朗读必须建立在恰当的理解上。如《秋天的雨》一课,学生在读其:“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在初读之后,教师质疑道“秋天这把钥匙是怎样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抓重点词“轻轻地”一下子就知道是悄悄地,动作很轻,我们都没有在意,理解准确之后,我及时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读,才能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学生很容易说出,要轻点读“轻轻地”这两个词。教师指名试读,再加以技巧上的些许指导,学生便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还如“你看,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凉爽。”引导学生抓“扇哪扇哪”感受到这个词写出了银杏叶慢慢随风飘落的样子,引导学生感悟到读这句话时,要把这个词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要把“哪”的音拖长些,学生把握要领,加之情感的体验,自然水到渠成。

二、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加深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使朗读指导更具实效性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者相辅相成,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因此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是三年级的起始段,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在理解中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学生自主品读的能力。

上一篇:找一片属于孩子的睛空 下一篇:激发兴趣优化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