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朗读教学锻炼学生口才培养多种能力

时间:2022-06-02 12:52:42

通过朗读教学锻炼学生口才培养多种能力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行为,朗读在性质上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朗读对学生的教育感染作用不容忽视,朗读能够锻炼学生口才,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通过朗读,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启发顿悟,增进理解;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密切读与写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领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等。朗读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作家写文章时常常是披情入文。作家通过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口头语被还原成了书面语,作家的话好像变成了读者的语言。在这个时候,学生的脑海里将接连不断地出现课文里的抒情载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形象。如此,同学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与作者有共鸣,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教育。比方讲授《,你在哪里》课文,老师让同学多次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对的深切思念,通过人民对总理的呼唤及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同学才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思念之情。讲授《白杨礼赞》课文,老师让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课文中语速、语调以及情感的改变,可以使同学更加懂得白杨树所包含的含义,并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由赞美白杨树而实际上赞美北方劳动人民朴素、庄重、不折的性格以及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那种坚贞、勇往直前、斗争到底的宝贵精神。朗读,可以提高同学们感悟课文含蓄美及形象美的能力。

孙犁说:“所谓含蓄,就是不要一泻无遗,不要节外生枝,不要累赘琐碎,要有剪裁,要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前人的话,也说明了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语文课,尤其诗歌鉴赏课,学生要想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品味诗歌的深厚蕴涵,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就应该反复朗读。

要想很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就一定要多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又能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所以,老师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要求精读的课文,要多读、细读,不能粗略,浅尝辄止。在读的过程中细细体味其中的情调、含义、韵味,在读者头脑中感受作者当时进行文章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文章就是作者思想情怀的表达,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才会更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朗读可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前人读书,讲究“口诵心惟”。“诵”不但要求嘴进行发音,也包含了头脑里大量的情感思维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比方《我的战友》这篇课文,朗读时学生仿佛体会到了大火在身上燃烧时那种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我”因为战友被大火烧身而焦急万分的痛苦心情。而即使被烈火烧身,可他为了整个班,整个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凭借坚强的意志纹丝不动,活活被大火烧死,他的为了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是何其高尚,值得每个人学习。学生会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心灵受到震撼。再比方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指导朗读有关父亲、儿子的段落,体会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而感受到在困难面前,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是亲情使父子坚信,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会在一起。而《钓鱼的启示》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钓鲈鱼的不易,我的心情由高兴——不理解——委屈——乞求的变化,以及父亲不容争辩的语气,从而了解到是父亲严格的教育,才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拒绝诱惑,坚守道德。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同时也受到了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文章不仅提高自己的认识,还发展了思维。学生在读书的同时还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看待事物,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教师对学生不时地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教师不仅是在教书,也是在育人,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育人者。

三、朗读可以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还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的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四、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是不同的:朗读:目脑口耳脑,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口、耳得到锻炼的机会减少了,对语感的培养也削减了。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上一篇:重视古诗词教学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下一篇:讨论式的高中英语教学利于创新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