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的尝试与探索

时间:2022-09-16 12:57:35

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的尝试与探索

初中科学新课程指出,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对学生传授科学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创新技能的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哲学思想的渗透。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解读一下科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哲学思想的尝试。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哲学思想的渗透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是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它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是指导认识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切实领悟“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含义。纵观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大海、江河、山川、田野、动物、植物,或微观粒子世界: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不管是何种形式,纷繁复杂,无奇不有,但它们都是物质的,只不过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物质各种表现形态不同而已。在教学中不仅要从宏观上使学生确信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客观存在,还必须使学生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做出微观的理解,进而相信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也是物质的。例如:在书写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必须以客观实验事实为基础,决不可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不存在的化学反应而编造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一切规律均有力证明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科学论断。

从原子核内质子、中子的运动,核外电子的运动;从分子、原子、离子的运动到重新组合;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人的思维,无不在运动着。不管物质形态多种多样,但多样性的物质形态又有其统一性,即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世界永远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变化着、发展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这些事实表明,从人体到地球和宇宙空间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就是在物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

2.“质变与量变”哲学思想的渗透

质变和量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规律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切领域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普遍规律。在自然现象中,把金属逐渐加热,起初并不影响它的物理状态,而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限度时,它就会改变原来的物理状态,由固态金属变为液态金属。在化学变化中,元素化学性质是随着原子核电荷数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也就是说,核电荷数这个量的变化,引起元素种类的质的变化。又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又变澄清;碳在氧气不足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在氧气充足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不仅量变要引起质变,质变也会引起新的量变。化合与分解的实质就是吸引与排斥两种对立的力量此长彼消的结果,也是质量互变规律的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阶段,质变是量变的新起点,区别在于量变过程保持着质的稳定,质变过程是量变的更新,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上述例子不仅反复证实了质与量互变规律的真理性,而且大大丰富了质与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3.“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哲学思想的渗透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任何事情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它们的变化过程是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物质本身及一切科学现象中认识这一规律。例如,H2与CuO的反应,作为还原剂的H2有夺取氧而产生H2O的可能,而作为氧化剂CuO,有分解放氧游离出铜的可能,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二者在适合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反应。没有对应的氧化剂就无所谓还原剂,没有氧化反应就没有还原反应,没有电子的失去,就没有电子的得到,这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将体内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看起来好像是一对矛盾,但是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就无法进行,这是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它们是既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其他如化合与分解、溶解与沉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等等,无不说明对立统一和斗争的规律。让学生懂得,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对立面的统一,而矛盾着的双方的斗争是事物、现象发展的源泉。

4.“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的渗透

科学学科教学的任务不仅仅限于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通过对物质自身辩证的理解,逐渐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处于不断运动、发展的观点,学会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客观事物、指导学习和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

例如,在学习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时,当直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导线周围的小磁针马上发生偏转,这就证实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这种现象就是电流的磁效应。又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的知识时,当把放在磁场里的一根直导线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就会发生左右偏转,这说明导线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就是电磁感应。这时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电可以生磁,反过来磁也可以生电,由于电场和磁场之间这种密切联系和相互转化,所以把电场和磁场统称为电磁场。电磁场的运动方式是电磁波,它象水波一样以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不断地向四面八方传播。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X射线、Y射线都是电磁波,只是波长不一罢了。上述内容生动的揭示了自然界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科学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会运用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观察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一分为二”哲学思想的渗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所学的知识从正反两方面来认识物质,既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又要使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到它的危害性。比如氯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因为它的毒性作为化学武器,但在生活中,氯气却可以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浓硫酸曾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伤害他人,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硫酸是许多化学工业的原料。在学习电的知识时,要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电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但又要看到电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引起触电事故。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片面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而且要多利用积极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在科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哲学思想、哲学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掌握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得到丰富,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会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去认识自然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好地迎接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上一篇:初中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注重生本教学 激发物理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