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金融界风云人物(十二)

时间:2022-09-16 12:49:39

大上海金融界风云人物(十二)

这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永远不能磨灭。

著名作家俞天白先生授权本刊的独家连载,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金融史上留下不朽印记的众多人物和事件。

发展上海,重振上海,最缺的是资金。作为上海地方性的一家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拓宽思路,请人家将口袋里的钱高高兴兴捧出来,供其调度和运用,成为给城市输送血液的一条动脉。

较之牵线搭桥做红娘,这条思路,无疑是一种突破和升华,是思想冲破牢笼的大举措。

这条思路,发轫于1983年初,直至当年7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正式成为了金融机构。也就在这时候,她开始朝着这一主攻方向左奔右突了。

破天荒之举

她依然是在开创一个“第一”,但此时创造的“第一”,其影响更为深远。

宣告这一新阶段开始的壮举,是在日本东京发行武士债,也称公募债,总值是250亿日元,相当于1.3亿美元。

在上海金融界,这是打破传统筹资模式的破天荒之举。

在之后短短的几年内,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累计筹措海外资金30多亿美元,为发展上海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赢得了声誉。自1986年9月开始,除1987年外,上投均被邀请参加世界银行年会,出席者有徐鹏飞、鲍友德、张效浚、李肇基……与此同时,公司的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展――1987年6月,成立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市上投进出口公司;同年12月,又成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市上投实业公司;翌年5月,再一个全资子公司上海市上投招标公司问世;7月,公司联合市内九家实力雄厚的企业,组建上海第一家股份制金融机构:上海万国证券公司……

惊人的速度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为振兴上海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她不仅为上海钢铁、石化、机电、轻纺、通讯等企业提供巨额外汇贷款,而且也为本市重工业、轻纺、化工工业、日用品工业签订了多方面的先进技术合同;她既为本市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提供周详服务,也为上海与欧、美、亚国家和地区创立合资和独资企业提供不计其数的咨询。

以1985年9月公司在旧金山建立办事处为开端,到1992年夏,她在国外先后成立了驻德国汉堡、日本东京两个办事处和驻日本横滨分室,并与世界100多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在国内,她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对外举债的十个窗口之一,在国际上,法、英等国家,同意她成为中国可转贷其出口信贷的一个金融机构……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终于打响了自己的品牌。1990年4月,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将她列入跨国公司行列。仿佛是一个闪光的阶段分号,从国家外国投资委员会批准她设立开始算起,其风雨历程,恰恰是10个春秋。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人才培育“走出去”

当然,金融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金融业的发展,也是人才的培育过程。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争取的不是“第一”的虚名,而是“第一”所赋予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内涵。这内涵,主要是在人才智能结构上体现出来的。因为当今的世界,是科技更新的频率越来越高的世界,在这方面,上投的指导思想是清楚的,他们在做好各项业务的同时,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

公开向社会招聘只是第一步,他们更重视招聘以后的人才培训。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到国外去进修。副总经理顾青曾先后两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利坚大学进修法学与金融。短期进修的人员最多,当时担任襄理的顾敦清、陈定平、陶人蓉等曾分别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商务顾问进修班进修,短期进修人员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涉及金融、投资、招标、进出口、咨询等领域。据1991年统计,公司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员工总数的68%,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25%。如果说,新加坡航空公司因为有“新航永远伴随着你”的广告用语而引人注目的话,那么,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则因为拥有各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而毫不夸张地宣称:上投为你全方位服务!

非常事件考验非常能力

1983年9月,在她诞生初期,就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第一期改造、扩建候机楼8000平方米的工程承担了咨询服务。假如说那是“零敲碎打”的话,那么1987年开始的第二期改造工程,则是一篇有了明确服务宗旨与体系的宣言,展现出她具有融资、咨询、招标、进口等多项金融服务能力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形象。

他们将这种智力型服务方式,称为“一条龙服务”。

1987年开始的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候机楼,当时被上海市列为五大工程之一,属于该机场第二期改造工程的重要部分。在第一期扩建的基础上再扩大2.8万平米。资金筹措、工程设计招标、候机楼设施器件的进口,全部由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承担。项目一确定,参加投标的有六个国家。经过多方论证,中标者为荷兰。但是刚施工,发生了19的那场风波,荷兰撤走了,原计划提供的资金也随之中断。

这是非常事件。非常事件考验非常能力。

按说,这种非常变故是谁都料不到的,所以谁都不必承担责任并能获得谅解。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却没有这样做,她毅然接受了考验,并迅速交出了漂亮答卷。

以时任总经理张效浚为首的领导班子,积极应变,马上指定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顾敦清率领代表团,充分发挥公司已经建构成的桥梁优势,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到各个发达国家去联系。1989年圣诞节刚过,她就获得了美国进出口银行的承诺,不久就与美国一家航空工程公司签订了合同。

消息传出,有人怀疑,也有人不放心。就是因为那家公司太小了,和这么大的工程不相称。

顾敦清和他一起奔走的同仁却清楚,这家公司的确名不见经传,但在美国却享有“少数民族”的优惠,得以在非常时日冲破种种限制,向美国政府的进出口银行争取到难能可贵的1000万美元。上投及时利用了这笔资金,将登机楼、电梯、航班显示系统、公共呼叫系统、行李传递系统、安检系统等一系列机场候机设施,陆续运入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地,按计划于1991年底完成改建工程。

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对我们建设有利的因素,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就敢于拿来――这正是上投的精神内核。这种灵活度,正是高度智能的内涵,也是海派金融的内涵。智者与勇者,从来不给自己的生存空间设条条框框!

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当时上海市政建设五大工程之一上海地铁一号线工程,以及南浦大桥的建设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变的宗旨

如果说,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智能型服务成绩斐然,是因为人才荟萃,那么,还应该说她得益于这种敢于冲破思想桎梏的组织结构。思想解放的天地,就是智能驰骋的天地,对当代上海人尤其如此。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的价值就在这里。

以金融为主导,带动智能型服务。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日趋壮大的业务规模,为世人所赞赏。公司1979年初创时,仅30多人,2000万元人民币由政府拨款,可用的外汇额度仅500万美元;到1991年底,人员已接近500人,实收资本12亿元,资产67亿元,成为当代中国具有相当实力的,以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三个轮子一起转动,以服务经济、服务客户、服务大众为宗旨的集团性公司之一。在初创的十个寒暑中,总经理换了好几茬:徐鹏飞、沈被章、张效浚、鲍友德……但这些宗旨始终没有变。

(未完待续)

上一篇:创新要诀:琢磨客户要办的事儿 下一篇:与上师饮茶:学会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