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你的名字叫奉献

时间:2022-09-16 11:59:36

溯源:奉献的历程

在西方,志愿服务事业已有近百年历史,志愿精神也为整个社会所崇敬,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但是在我国,志愿者服务尚处于一个相对起步的阶段。在志愿者工作部的工作年鉴里,记录着中国青年志愿者成长的足迹。

1993年12月,两万名铁路青年志愿者在和全国铁道团委组织下,沿京广铁路沿线开展“学雷锋迎春运志愿服务”活动,这是“青年志愿者”的旗帜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露脸”。虽然只是简单的端茶送水、扶老携幼,但这却是一个起点。从这一年起,由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当年寒假,40余万名大中学生在全国主要铁路沿线和车站开展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1993年岁末,铁路沿线和火车站成为爱心奉献的所在。

1994年12月5日,青年志愿者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惟一专门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全国性非盈利社会组织,总书记也为协会的成立专门发来题为《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的贺信。通过协会的章程,青年志愿者开始明确自己的服务宗旨,“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开展与海内外志愿者组织和团体的交流……”

随后,志愿者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最初的组织动员阶段,到1996年实施扶贫接力计划;从2001年实施志愿者注册制度,到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从西部支教再到海外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提升到一个高水准的阶段,并且有了相当扎实、规模浩大的发展。按照志愿者工作部的统计数据,自1993年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至今,全国累计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型赛会、海外服务等领域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更是达到2946万名。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丁元竹教授对本刊记者表示,“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乐施好善、帮助别人的志愿精神,这是一种深埋于血液中的民族精神,所以虽然起步落后于西方,但一旦实施,中国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就开展的非常迅猛……”

汶川:中国志愿者集体亮相

“5.12”汶川地震以来,截至6月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491.4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其中,在川服务14.7万人。

截至5月底,经四川团省委统计并报经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确认,四川各级团组织累计提供了130万人次(不含献血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服务时间超过464.5万小时。

这是志愿者工作部2008年终总结时的一组数据。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国人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世界为之瞩目。有国外媒体甚至如此评论:发生在中国的这次毁灭性地震“催生”出以前在这个国家不曾看到的一个现象――志愿者大军。

丁元竹认为,这样的表述是非常不准确的。“中国早已存在大批的志愿者,说这场灾难‘激发’了中国人的志愿意识和精神更准确一些。”

诚然,汶川地震后,很多人在并没有人组织的情况下,自发赶赴灾区帮助救灾。“他们的身份很复杂,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学生、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公务员……但在灾难面前,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志愿者。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志愿者或志愿者精神,在那一刻,他们只是出于一种普通人的帮助同胞的善良之心。”丁元竹说。

“四川感谢志愿者。”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志愿者感动了四川,也让全世界为之震动。尽管灾区生活艰苦、余震不断,尽管志愿者中的大多数没有医疗、心理救助、救援等专业技能,但他们却仍然以数十万的规模活跃在那里。“志愿者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灾区最直接、为坚强的鼓励。”丁元竹说。

汶川地震让中国志愿者有了一次集体亮相的机会,也让世界媒体对中国志愿者、乃至整个中国都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被唤醒的中国》一文中,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民众对灾区井喷式的支持是一个启示。人们认识到中国人的同情心和慷慨精神,对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多数志愿者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完全是自发自愿的,没有任何人的行政命令。他们有的驱车几千公里到灾区救助灾民。”《澳大利亚人报》评论说:“志愿者让人感受到中国温柔的心”。

升温:后2008年的志愿精神

2006年8月28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08年3月31日报名结束,报名人数达到1125799人,其中京外30个省(区、市)报名人数超过29万人,港澳台及海外地区报名人数超过6万人。

这也是志愿者工作部2008年终总结时的一组数据。继汶川地震之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志愿者的热情。

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表示,从2007年年7月份开始,“人大”的很多志愿者就参与了“好运北京”测试赛的一些志愿服务工作。在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期间,“人大”几乎全部的大三学生和相当多的大二学生都放弃了暑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留在北京参与奥运会的志愿工作。奥运会结束以后,很多的志愿者还会继续留在岗位上参与残奥会的服务。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人民大学。2008年,北京高校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参与到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而新学期开学,全国各地的高校内都有不少没有参加奥运志愿服务的同学,争着到学校的志愿服务中心报名。一时间,校园里助人为乐的事情层出不穷。

“奥运会是一个全世界融会贯通的平台,它不仅把我们的爱国热情、体育热情提高到一个高度,也让我们在这种国际化的大视野中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国的志愿者也通过这个平台开始更深刻地思考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做些什么。”丁元竹说。

奥运会让中国志愿者获得了全世界的高度评价。《纽约时报》在2008年8月11日的报道中说: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大量的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相信中国渴望着他人的理解,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无疑,中国更是一个满载青春与热情的国度。

奥运会后,没有人再将“80后”称作“垮掉的一代”,因奥运志愿者而衍生出来的“鸟巢一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同样用他们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奥运的无限精彩。

“2008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在这些事情的促动之下,中国的志愿者开始集中亮相。”丁元竹说,集体性亮相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也引发前所未有的公民意识和志愿者精神的觉醒,这是2008年全中国的一大收获。

上一篇:尼玛拉木:邮递路上的格桑花 下一篇:志愿者:说出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