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指导中学习语文

时间:2022-09-16 10:46:02

浅谈在阅读指导中学习语文

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头号题。我人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我们研究阅读教学的方法,就是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教”与“学”这两个方面的独立与统一,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认真学习,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问题。

一、讲读法

讲读法,是以讲、读为主,兼以提问等,适用于各种文体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

(一)讲读法的作用

可以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较多的语言信息;有利于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得以比较充分的发挥;对于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深刻性具有重要作用;便于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正确的发展。

(二)讲读法的应用

重点,要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反复默读、朗读,弄清字词句的含义。

难点:要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由教师进行讲解。叶圣陶先生说:“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象更深。”

疑点:在组织学生小议之后,由教师做出总结。

特点:要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加以辨别。

二、导读法

(一)导读的含义

导,指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导读,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导读的基本课型

自读课。大体分为六个步骤: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

教读课。在学生自读,初步看懂课文的基础上,就文章的深奥处给以“指点”,令其“开窍”,从而领悟读书之法。教读的方法,重在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读书,辅以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教读,是导读法的中心环节。

练习课。是在教读之后,为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进行的必要训练。

三、分析法

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把整本的个别方向、个别特征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

分析,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就是把一篇文章分解若干部分,逐一加以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全文。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比如:《祝福》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一层,集中描写了产生祥林嫂典型性格的典型环境。

首先,描写“送灶的爆竹”。封建皇帝十多年了,人们还在“送灶”。空中“时时发出闪光”,空气中“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时时”、“散满”从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泛性两个侧面说明了这种迷信活动的普遍性。

其次,描写本家和朋友的情况,“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个“都”字和一个“单”字,从不变和“变”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皇帝十多年来,一切依旧。

再次,描写鲁四老爷的谈话和书房的陈设。寒喧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表明他对新党的仇恨。书房的陈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文化贫乏、俗气的封建知识分子,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通过这样具体分析,我们便可以做出如下的概括,辛亥革命十多年以后的中国农村,仍然被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着,这就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

四、提问法

提问法,也称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借以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提问的总体设计用深入启发

提问可以按纵向深入,横向展开的纵横交叉的立体思维方式进行总体设计。所谓纵向深入,可以采取铺垫式、导读式、过渡式、深入式、提要式、诱发式、归纳式等多种方式设计问题,引导思维纵向深入。所谓横向展开,即对纵向深入的某些重点问题再设计一系列具体问题,引导思维横向扩展。

(二)提问的艺术

准确性。主要指设问点要选准,问题的表述要恰当。也就是所谓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系统性。主要指问题的排列顺序要符合先易后难和思维发展逻辑的要求。

思考性。主要指问题的难度适中,具有思考价值。这就要“通吃”教材和学生。在此基础上,为求所提问题具有“激疑”和“求异”的思考价值。

五、讨论法

讨论法,在我国古已有之。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学改革的有识之士都在自己的改革试验中运用了讨论式。

讨论法的作用: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以促进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广开言路,发表独立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六、启发式

叶圣陶先生认为,启发式既是个原则问题,又是个方法问题。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体现启发式的精神。

(一)启发式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启发式的含义:首先,是启发其学习欲望,使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内动力(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等)。其次,抓住时机启发思维,促其由模糊不清的“内部语言”向清晰完善的“外部语言”转化。第三,采用“举一反三”的手段,力求达到形成“举一反三”的智能之目的。

(二)启发式的运用

(1)关于教材的历史和现状,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吃透。

(2)关于学生,即对自己面对的班级学生,从班集体的构成,到班级的趋向,从学生群众特点到种类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兴趣、爱好至听说读写能力,各个方面的情况都要调查研究一番,都要吃透,了如指掌。这对有效的进行启发具有更直接的作用。

其次,教育学生明确为社会主义祖国而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热爱本学科并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产生对任课教师的信赖,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是实行启发式的基础。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 下一篇:高中音乐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