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16 10:19:47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住在二半山上的傈僳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也受到冲击。表现在:

1、生活习惯上:近一半的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差,不洗脸、不洗脚、乱涂、乱画、乱扔垃圾,寝室内务整理差,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站在你面前视觉感受就一个"脏"字……部分男生甚至女生,从头到脚无论是自身的还是"后添"的都似乎很少洗过,保持着原有的特质。

2、精神面貌上:这方面可以用"涣散疏散、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来概括。集体观念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凡事都要慢半拍,听到铃声无动于衷、守着教室也要迟到、作业不按时交。

3、品德行为上:原本朴实善良的傈僳族同胞受到当下不良习气的冲击:有的变得诚信意识差、不好学、 滥花钱、好吃零食、吸烟、喝酒、赌博、打游戏、赊账等。

看到这些现状,我想:学校是用先进文化改造农村落后习俗和生活习惯的最主要的机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主要的场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已成为民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校确立了养成教育的工作思路:以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为抓手,培纠结合,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转变校风、学风,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一、成因分析:

反思造成以上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的影响:多年来受到身边文化素质低劣,父母潜移默化及本民族根深蒂固的劣根所染。

2、社会负面教育的影响:多元化的社会对学生诱惑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正如古人所说,变好困难,学坏容易。教师课堂上三令五申的纪律要求、班规、校规等在校外游戏室、零食摊、婚宴现场前显得是那么软弱无力。

3、学校教育的缺失

首先,学校的教育宣传不到位,内部管理没有跟上,督促指导落实不到位。其次,各方面对教师的评价观依然是以成绩看齐,迫使教师给学生压力居高不下,从而"重智轻德"依然如故。另一方面,社会、家长尤其家长面对新的教育法"不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禁令,就视为"尚方宝剑",对学校、教师的教育理解、配合不足,部分学生家长甚至袒护子女,教师在无奈中为了保身而放任了学生。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1、家庭育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要求都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我们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卫生、健康、礼仪知识的培训讲解,提高家长认识,使其配合学校教育督促孩子。同时,结合"民区新生活运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去影响家长,带动家庭 。

2、社会育人

学校每年定期召开乡、村、社及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会,共同探讨我乡教育发展大计,让乡、村、社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利用各种会议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宣传,介绍学校教育发展形式,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看法,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

3、教育育人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是表率。我们还要规范教师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老师首先不能做;要求教师不能做的,领导首先不能做;教师要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一方面,形成完整的管理体制,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团结协作,加强"值周、班主任、少先队、科任教师、生活管理人员"五级一体的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弯腰行动、各种讲座、优秀寝室评比等等),以点去辐射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努力创造一个学生身前身后都是洁、净、美的环境。

另一方面,努力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加强民族特色创建。学校通过开展刺绣、傈僳舞、吹芦笙等兴趣小组,让学生摒弃不良习俗、弘扬民族文化,现在学生个个会跳傈僳舞,高年级女生人人会刺绣,部分男生基本会吹葫芦笙。

4、环境育人

学校投入了相当数额的资金进行了环境改造,做到硬化覆盖、绿化铺装、文化装点、美化修饰、净化管理。通过图示标语、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方式,用无声的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在一个优美舒适、和谐、文明、奋进的校园氛围中陶冶情操、感悟人生,从而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总之,工作中于细微之处入手,润物于无声,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养引领学生,使他们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使孩子们能够受益终生。

上一篇:浅析班级管理要处理好的关系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