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青少年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09-16 10:18:48

对当前青少年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在社会的转型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社会的消极影响较大,其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青少年现状

(一)据调查显示,有25%左右的学生学习很被动,认为是为家长学习,家长要求他们到学校,他们不得不到学校混日子,普遍认为学习是最烦恼的事情。他们的是非观模糊,审美情趣超乎寻常,令人费解,心中崇拜的是社会“时尚”,认为身边学习努力、表现好的同学不值得一提,嗤之以鼻,更谈不上崇敬英模人物。

据调查显示,有87%左右的学生只是为将来找一份好工作。笔者认为无可厚非,不赞同一些微辞:这些学生缺乏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有人如此抨击我们的教育:小学生、初中生灌输什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才谈什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关键是引导学生不把“好工作”与发展、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割离开来,让学生明白有一份好工作就要努力工作,既为他人工作,又为自己工作的朴素人生理念。因此,今天的学习既是为自己将来的一生幸福,又是在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奠定文化基础。

(二)不喜欢劳动,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也不懂得节俭。城镇多数孩子几乎不做家务,如自己的房间打扫、整理都依赖于家长,生活自理能力差。调查显示,家长们大多认为花零用钱是小事,孩子的零用钱64%是家长主动给的,36%是孩子向家长要的,零用钱部分用于买零食,部分则用在“游戏机房、网吧”。这些孩子花钱不心痛,且呈现年级越高,零用钱越多,花钱越多的现象。

农村孩子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不珍惜父母挣来的辛苦钱。一方面父母以满足孩子花钱的需求来弥补自己不在子女身边的缺憾心理,另一方面孩子不理解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大把花钱,毫不心痛。留守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更令人忧虑。

(三)据调查显示,有8%―13%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机房和网吧。日前,文化市场不规范,游戏机房、网吧无照营业的有之;基本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环境恶劣,如通风不好、安全进出口不畅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有之,这些场所明示“未成年人勿进”,但业主经营对象其实主要是青少年。游戏、网络多数是暴力、黄色等内容,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道德滑坡,不遵守社会潜规则,甚至吸烟、喝酒、早恋等现象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性格任性、倔强;以我为中心,自私,缺乏同情心;做错事不仅没有勇气道歉,甚至不承认做错,更不会想到认错;不诚实,撒谎较突出;是非观不明,对他人错误行为,不但不予以抵制,反而觉得有理,合起伙来欺骗教师、家长。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抽烟、喝酒的不是个别,其中多数学生觉得好奇、好玩,有的认为这样生活洒脱,衣着、发式等全然不顾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自有他们心中的“偶像”,追求所谓的“美”。

(五)据调查显示,有25%左右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普遍脆弱,心理承受力较差。

(六)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二、青少年呈现上述状况的分析

(一)教育资源的不足。我国拥有世界人口1/5的人口大国,教育资源不足,这是现实。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投入总体加大,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高中、高等教育资源紧缺,西部内陆部分县及其以下农村地区,高中教育像高等教育一样是“尖子生”教育。例如贵州省务川县2008年初三毕业生7081人,升入高中1426人,高中入学率仅20.1%,像务川这些地区的初中毕业生要想升入高中学习,家长、教师唯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反复进行“应试”题型训练,使学生处于长时间超强度学习,这样自然就会使学生身心疲惫,甚至厌学。

(二)学校教育智育至上。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围绕中考、高考成绩评价学校,全社会更关注中考、高考成绩,并以成绩看待学校,因此,素质教育至今仍未真正落实。相反,“应试”教育扎实有余,有的学校毫不避讳地提出“分数至上论”,谁考试分数高,谁就是“优秀生”,纯粹以分数来评价教师和评判学生,而在评选“优秀生”时学校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选定。学校“德、智”教育失衡,“智育至上论”为师生普遍认可。

(三)家庭教育缺失。不少家长盼望子女成才心切,在学习方面不切实际地对子女高期望、严要求,造成孩子有太大的身心压力。针对近5000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9.5%的家长最关心子女的是“学习成绩”,有81.3%的家长对子女最大的希望是将来能上大学,有一份好工作,在孩子面前唠叨最多的是“除了读书,你什么都不管”,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应试书”,把做人之道全然置之脑后。有的家长把子女教育完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一旦上学,其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出了问题,指责声不断,根本不思考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应该做什么?做了什么?有的家长溺爱子女,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孩子滋生唯我独尊、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形成偏执的性格。有的家长不关注子女青春期变化,缺乏对子女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常识,造成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性更强,与其沟通更困难。

而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隔代教育问题显得突出,甚至有不少留守儿童、少年生活全凭自理,学习全靠自觉,谈不上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经济困难且家长教育意识淡漠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得不到关爱,他们要么自卑、孤僻、胆怯;要么放任自己,常常做一些令人头痛、费解的事,是所谓的“差生”,即今天所称为的“学困生”、“问题生”。

(四)社会阴影面消极影响较大。青少年思想单纯,可变性大,是非鉴别力差,生活在精彩纷呈、多样化社会里极易受到影响:一是社会文化市场泛滥,、赌、毒等对青少年心灵的侵蚀;二是对社会腐败丑恶现象,青少年不能正视,易受到误导;三是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失公正,使青少年单纯的心理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易产生厌恶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心理。

(五)青少年普遍缺乏法律常识。他们青春期动荡不安,对自己的行为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对违法犯罪行为认识模糊,显现天真、幼稚。

三、几点思考

(一)国情决定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还需一定的历程,但是对于高中教育的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时间不会太长。目前,在西部内陆一部分地区,随着“普九”的推进,基础教育相对投入较大,高中教育相对投入较少,高中入学率普遍偏低,因此,地方党委、政府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谋划教育的发展,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高中入学率,让多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解决像务川等地区毕业生上高中难的问题。

(二)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应接受职业教育。学校要引导家长、学生转变观念,不是初中毕业生人人都要升入高中,上大学,今后才有出路,才能有一份好工作。相反,初中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准确定位,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专业,到职校继续学习,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样才有找到一份好工作,今后的人生才会精彩。一定要克服人与人之间盲目攀比的心理和上高中读大学的虚荣心,正视现实,自我解脱,用勤奋和智慧去开辟适合自己成长之路。记住,自己可以不是人才,但人生一定要成功。

(三)学校应正视推行素质教育在短期会出现阵痛,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切忌把“素质”与“应试”两种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实际上在“素质”教育中,也有“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素质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应试”素质外,还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中国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学校要大胆改革,敢于挑战,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办学路子。

(四)注重文化市场的净化。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有关部门还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对在学校附近针对学生开设的网吧、电子游戏机房等须加以整治,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教育行政部门须改进对学校的评价机制,注意引导社会对学校教育关注的方向,让学校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

(六)加强中小学寄宿制工程的建设,努力使县城及其以下农村中小学能为学生提供食宿,解决在外租房食宿的学生管理失控的问题,特别要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全凭自理,学习全靠自觉,任其社会负面影响的问题。

(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与家长培训工作,对家长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增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和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八)全民普法已从“一・五”到“五・五”普法阶段,但是普法工作仍然不容乐观,因此政府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学校要注重学生法制教育,让法律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同时开设并上好心理、生理课程,让学生懂得一些生理常识,青春期青少年能自行进行身心调节,从源头上有法效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上一篇:谈情感教育 下一篇:如何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