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良好习惯

时间:2022-09-16 09:51:26

浅谈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良好习惯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对汉语的热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将它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良好习惯呢?

一、感受汉字独特的魅力。汉字与印欧语的拼音文字相比,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势。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令世界震惊的长期延续性的独特表征之一,是汉民族心灵中的第二道长城。汉字不仅具有完备的系统性,鲜明的示差性,而且承载的信息量大,表现力强,简明而洗练,认读效率高,因此具有高效能、高适用性和高适应度等特点。汉字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还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在象形的母体中孳生出来的,“象形”统摄着“六书”,几乎渗透了所有的汉字。汉字用抽象的线条,构造出种种展示生命形态的感性造型,在一个个美丽的、形态各异的汉字中,积淀着造化神秀,展示出种种鲜活的生命形态和无尽的生命信号,具有很强的绘画美。如“羔”字,仿佛使人看到了小羊放在火上烧烤的画面,甚至能够闻到散发出的羊肉的香味,汉字还具有建筑美,汉字字形的复杂多变,多种结构成分、多种组合方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重心平稳,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平衡、对称的风格美,如“等”、“健”、“矗”、“鲜”等等,达到了既稳定和谐,又灵活多变的审美效果。此外,在汉字美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书法。书法将汉字的绘画美和建筑美巧妙地结合,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线条运动的疾徐涩畅等配合,将线条与结构的外部变化转为内部变化,并形成了不同的书体风格,表现了汉字千变万化的风骨神韵,这是其它文字所不能比的。因此,我们在汉字教学中,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抓住典型的字进行适当溯源,了解他们的结构与字理,使学生感受到汉字蕴含的审美因素。教师还应进行一定的书法教育,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感受。这是优化汉字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

二、欣赏汉语的音韵美。首先,汉字具有四声,声调使汉语抑杨顿挫,和谐悦耳,具有与乐理相通的性质,既增加了美感,又使汉语更富有表现力和感彩,这在讲究平仄相间的古代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四声平仄和阴阳清浊与律调和谐相配,成为古代诗歌的重要法则,带有无可比拟的音律美。其次,汉字的单音节特性也有利于汉字之间的自由组合,这使汉语的阅读更有节奏感和协调感。而且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元音是语音中最单纯的因素,发音器官可以始终保持均衡一致。汉语在发展中乐音越来越多,噪音越来越少,这就保证了现代汉语每个音节的响亮、清晰和优美。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汉语的有利优势,使学生在对汉语的听读和诵读中体会其优美的节奏和韵味。久而久之,必会使学生产生对汉语的敏锐的感受力,并在美的欣赏中加强对汉语的热爱。近年来,在语文课中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对诵读的严重忽视违背了汉语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三、体味汉语的形式美。汉语表情达意,不仅靠选义、选声,而且靠选形。词句的巧妙组合,语法的灵活应变,可产生不同的声感,传递难以言传的微妙情思。只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汉语的魅力。汉语在形式上与印欧语相比更具特色。首先是“悟性”特点。印欧语是富于形态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形式特征和严密规则,而汉语的语法规则十分灵活,具有很强的意合性,这使汉语在表达上有时以超常规的形式出现,如“好不高兴”与“好高兴”属于同构异型;“差点儿没卖了”和“差点儿没买到”则是异义同形。与我国“重神轻形”的艺术创作倾向是相通的,都表现了明显的“悟性”特点。其次,表现在汉语形式对事理的宽容。许多汉语句在理性意义上不合理,却能在语言实践中被接受,这既表现在修辞上,如“白发三千丈”,也表现在语法上,如“晒太阳”,这一特点使汉语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另外,汉语在形式上还具有简约美。汉语之所以能携带密集的信息,就在于汉语结构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这在句法结构中体现在“省略”和“隐含”中。汉语的词汇也具有这一特点,汉字的表义性使汉语更容易缩略并凝固为词,如“亚运”、“外贸”等。汉语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法,重视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对语言的不断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学会汉语,认识汉字,并热爱汉语。

四、领略汉语的意蕴美。汉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在变幻无穷的线条组合中,凝结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意识。具有含蓄的韵味和丰富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也应细细领悟汉字及汉语的丰富的表现力,久而久之,不但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五、挖掘汉语的文化美。汉字素有文化“化石”之称,汉字记录了汉文化,深刻反映了汉文化,也强烈地作用于汉文化,因此汉字教学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文化根基,要引导学生通过汉字透视中国文化。虽然任何语言都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汉语的意会性语言的特点以及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等因素,使其人文性比其它语言尤为突出。无论语音、文字、词汇还是语法都体现出文化选择的因素。教学时追本溯源使学生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良好习惯应从小学、甚至从娃娃抓起,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所有层面都要渗透,绝不是教学方法的局部变化,而是教学观念的整体更新。当且仅当,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由此产生热爱汉语的深厚情感,把语文学习视为自己生命和情感不可缺少的,持之以恒,学生热爱汉语的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上一篇:使用数学导学案心得体会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