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困境与措施

时间:2022-09-16 09:00:15

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困境与措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却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深刻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从农村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着手分析。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其问题存在的根源却依然没有得到根除,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农民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如教育质量、就业形势等,使得农民对于教育的“风险投资”有所保留。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一)农村学校辍学率普遍较高

在山西省壶关县的几个农村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都普遍存在学生辍学的现象。大部分孩子小学基本上勉强能毕业,但升入初中后,便不同程度地存在辍学现象,等到升高中时就已经没几个学生了。而辍学的这部分孩子大都待在家里,帮家里做点农活,或者干脆闲逛,没有正经事可做,等过几年再出去打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人们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然而新“读书无用论”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不争事实。

(二)农村大多数人不重视教育

首先,由于思想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认为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和自己家里无缘,认为读书无望,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不仅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还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其次,农村存在严重摆阔炫富现象,一部分人腰包鼓了,但是脑袋却空了,认为金钱万能,蔑视读书人,对于教育漠不关心。农村的风气受到严重破坏,这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导致社会文化氛围缺失,人们只顾眼前物质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

二、新“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

(一)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升学率低

农村学校由于升学率低,使得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受挫,学生厌学情绪上升,由此导致大量学生辍学。升学率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优秀教师。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因此很难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和优秀教师,甚至就连留住人才也是个问题,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农村很多小学的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较差,条件落后。虽然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大多数农村学校除了一幢教学楼和一个大院子;在软件方面,学校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管理方法也不科学,学校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素质教育开展成效不大,所有这些原因进一步拉大了农村教育质量和城市教育质量的距离,升学率远不及城市学校。第三,新课改主要是针对城市学生,在农村可行性较低。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学生的,在农村难以开展。新课改无论是在教学方法和理念,还是在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城市化”“、贵族化”的倾向,严重脱离农村实际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

首先,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导致高学历者失业。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信任度开始下降,大学生就业困难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破了很多地区学生的象牙塔之梦,很多学生放弃学业开始打工挣钱。其次,相比起城市籍大学生,农村子弟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关系、人脉资源方面劣势明显,加剧就业严峻形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激励广大学子不懈努力奋斗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已变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就业方面存在的不公平与歧视现象显而易见。此外,农村一些人依靠外出打工也奔了小康,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民工的高,成为引发新“读书无用论”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学费

“门槛”过高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在校生人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八百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五千元左右。而1995年至今十余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2004年我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是2936元,依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子女教育支出成为家庭总支出的主要方面。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现象重现。很多学生、家庭面对无奈的现实只好选择放弃。考得起读不起成为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又一原因。

三、扭转新“读书无用论”局面的对策

(一)从多方面入手,系统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

1.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农村教育前进的主导因素,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才能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农村条件落后,相比起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人们更是宁要城市一块砖,不要农村一间房。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创造条件挽留优秀教育人才,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提高教师待遇是壮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关键的一环。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实际所需,他们才能无所担忧地一心教学,这是最起码的保障因素。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信息较闭塞,培训和学习能加强教师与外界社会的交流,对现代信息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此外,开展城市优秀教师下乡送课活动对于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也有一定的作用。

2.加快推进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

一方面,国家不仅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还要监督这些经费的落实情况,保证经费到位,设置资金的专项管理办法,确保教育资金作用的发挥;我们还可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扩大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要不断探索,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合农村地区自身发展的教育体制。农村学校教师应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合理规划农村教育培养体系

新课改应该针对农村的现实条件,制定一套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方案。我们必须根据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旨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培养目标和贴近农村生活的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用性,适当加入乡土教材和适应农村发展的生计教材。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新“读书无用论”观点的产生和就业难有直接关系,因此,解决就业难问题,改善就业环境迫在眉睫。第一,鼓励自主创业。各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理念的培养,提升其创业能力,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奠定基础,从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国家实际需要人才入手来安排课程,这样才能保障教育的质量;国家和各地政府要予以自主创业大学生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帮助,加大对自主创业学生的扶持力度,营造自主创业的环境。第二,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合理分配流动。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分配极其不合理,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整,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并尽力使这一行为自发化,解决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的局面。第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以使广大农村普通学生变成高技术人员,而这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在我国市场上存在很大缺口,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改善农村子弟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的局面,可以说是致富的一条捷径。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教育的质量,多借鉴一些成功职业学校的办学经验,培养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人才。教育的投入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面前存在的一点曲折和困难就否定读书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是难免的,农村教育的落后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等都只会是暂时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切实消除新“读书无用论”思想,重新建立起重教兴学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多渠道帮助大学生圆高等教育之梦

贫困生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本身就处于劣势,国家应通过政策确保对大学生的资助,各级政府要保证这笔资金落实到位,用于贫困生的救助,学校则要进一步完善在申请和发放奖助学金等方面相关的规定,仔细审查每一个环节,确保资金发放的公平性,使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如发放贷款,勤工俭学等。

上一篇:把爱和幼儿教育结合 下一篇:制药工程课程的建构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