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竞渡:江南水乡的信俗祭礼

时间:2022-09-16 07:43:25

南湖,位于嘉兴市内城东南,古称湖、马湖、东湖或东南湖,近又称鸳鸯湖,是嘉兴最为著名的湖泊。南湖观竞渡自古就是嘉兴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信仰习俗和民间赛事活动之一。

《秀水县志》、《烟雨楼史话》、《古禾杂识》中记载了当时南湖龙舟竞渡的盛况:每年端午节,嘉兴百姓抬着龙头祭庙后,挂灯下水,再是龙头点睛。然后一声炮响,群龙飞驰、百舸争流,舟中搭起彩棚,前后彩旗飘舞、锣鼓喧天,每条船两侧坐着二十条壮汉,手持大木桨,勇悍威武。河边观者如云,万人喝彩,气氛热烈,如痴如醉。除了在烟雨楼上观看的达官贵人外,龙舟竞渡的沿岸,常搭起许多凉棚观看,或驾舟隔湖眺望,“放鹤洲移隔岸帆,卷帘俯瞰龙舟出”。古时嘉兴端午的龙舟竞渡船有大小龙船、彩船、马头船和画舫游船等。据南湖摆渡、龙舟竞渡的传人许家村渔民回忆,嘉兴当时也有用马头为龙头的龙舟。

嘉兴文人于此多有记述。如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一:“观竞渡,士女填咽,所谓一国若狂者也。”乾隆时朱麟应《续鸳鸯湖棹歌》:“熙春桥外水如天,五日争看竞渡船。蒲酒快斟人半醉,钗头艾虎一丝悬。”嘉庆时张燕昌《续鸳鸯湖棹歌》:“菖浦泾上泊鸣桡,共酌菖浦酒兴豪。醉后回塘看竟渡,龙舟飞过会龙桥。”马寿谷《鸳湖竹枝词》:“五月五日荡龙舟,今年可胜去年游。去年摇旗押船尾,今年打鼓立船头。”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弘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节赛事活动在民间又掀起高潮。可见龙舟竞渡在明清时期一直持续不绝,成为嘉兴端午节俗的“节眼”,

南湖龙舟竞渡时除了赛舟外,还流行“做胜会”,即豪门贵族或游客在南湖龙舟竞渡时投放鹅鸭于水中,由参与竞渡的龙舟,入水争夺以为娱乐。清代马学乾《烟雨楼观竞渡诗》亦载有描写南湖“做胜会”的诗句:“豪客竞投鹅与鸭,分飞随势穿鱼滩。一呼奋臂争前攫,翻身入水瞻尤拼。”

在嘉兴,除了端午南湖赛龙舟外,平湖、海宁等地还经常以村为单位,举行龙舟赛。将农用船装饰成龙舟,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把整条船装扮成龙形,由几十个身强力壮、水性好的小伙子进行划船竞渡的角逐。

端午期间,嘉兴与龙舟竞渡相关的还有“踏白船”等水嬉活动。踏白船是南湖龙舟竞渡的扩衍形式,又称跳船、摇快船。踏白船之名由来,据传与宋将岳飞有关。宗泽赞赏岳飞的才能与勇敢,任其为“踏白使”,宋代“踏白”为水军番号。旧时,比赛一般以村为单位组织参加。讲究村坊名声的,往往还置办统一的服装,船头插上一面村坊号旗,也有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插红、黄、蓝、白、黑的彩旗。

近年来,每年都在南湖举行踏白船比赛。十里八乡的农船云集南湖。参赛的船为狭长的小木舟,视船身长短,可设四五排或五六排不等。每排两人并肩而坐,分左右划桨。船尾支上两支琵琶橹,用一块厚实的木板横搭在船尾,称“跳”,“跳”上立四人摇橹。只闻一声开赛号令,踏白船如万箭齐发,顿时河面翻江倒海,岸边呐喊四起。船头指挥者面向划船者,禾断站起大声呐喊和蹲下,有时跌坐下来平卧甲板,头发甚至会碰到船头水面的波浪。划船人则随其指挥统一行动,船即如箭脱弦而去。比赛以速度最快者为优胜。踏白船竞渡激烈,优胜者却无奖品,但到下一次比赛时,得由上次优胜船先举桨各船方可以行动,所以,争夺的只是下一年踏白船开赛发令的荣耀。

南湖龙舟竞渡仪式实际上是一项大规模的信俗祭礼,这种庆典形式与嘉兴地区百年流传的故事传说一脉相承,这也意味着一种地区历史和地区人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敬奉的对象,成为一种独立的信仰体系,因而具有了独特的地域性而成为一种共同体文化。

上一篇:瓦尔俄足:羌族的《天仙配》 下一篇:六月风水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