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16 06:52:42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摘 要 本文在学习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政策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些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由于新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准则制定上的缺陷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制造了机会并提供了条件。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就可以利用这些缺陷,进行盈余管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些手段,从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为更好的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有所帮助。

1新会计准则提供的盈余管理空间

1.1更多地运用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启用-弃用-再启用”三个阶段,其原因和盈余管理直接相关,虽然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却是盈余管理的天然工具。较旧准则来说,虽然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但客观上会加大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新的运用领域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1.2需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

新准则对会计业务往往只有原则性的规定,这使会计人员的自由选择权变大,但因缺少详细的会计指导规则,就需要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来解决会计问题,同时由于会计选择方法过多,使职业判断的灵活性、主观性更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1.3 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界限模糊

对于一些亏损企业而言,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空间较小,非经常性损益更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然而,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专门规范非经常损益确认的具体准则,为企业用其进行利润操控提供了空间。

2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2.1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

新会计准则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得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扩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而未对其如何分类以及分类标准加以严格界定。同时四类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也存在差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利润表,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因此,如果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进行不正当的分类,则会直接导致当期利润的变化,这就使得金融资产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2.2 利用无形资产的研发和摊销

现行《无形资产》准则将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将开发支出归入无形资产中定期进行摊销,和以前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公司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另外,新《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3利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

新《固定资产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所以,每年末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进行审计的时候,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等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4 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

新《借款费用》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仅为固定资产,现在包括固定资产、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和无形资产等;还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来仅为专门借款,现在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根据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计入资产,这样公司可以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调节当期盈余。例如,企业如欲提升公司业绩,需要扩大利息资本化的范围,则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这样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达到增加当期盈余的目的。

2.5 利用对债务重组等非经常的规定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原会计准则规定计入资本公积。同时该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若以实物抵债,则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对部分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部分豁免,势必大幅增加利润,从而提高每股收益。对于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负债较多而且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利润将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3 新会计准则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3.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外部审计

盈余管理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职权刻意调整利润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结果,这实质上是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发挥强势的主导作用和协调作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监督。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对审计准则的安排,提供外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3.2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大多是财务指标,这样势必会增加管理人员粉饰财务报表,弄虚作假的成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市公司应该对现行的业绩评价机制予以完善,实行多元化评价机制。上市公司的薪酬制度也要避免以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为主的传统薪酬制度,要将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公司未来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这样既增强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3.3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

我国证监会对公司的上市、配股、停牌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股票市场需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完善企业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机制,避免由于单一的指标而使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的操纵,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减少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牟伟明,韩宇堃. 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1):50-55.

[2] 王伶,林艳红. 浅谈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 财会经济,2009,(12):145-146.

[3] 仲娜. 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实例研究[J]. 财会月刊,2008,(5):62-63.

[4] 焦永梅.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盈余管理的影响[J]. 财会/审计, 2011,(419):86-88.

[5] 李亚军.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 财会, 2009,(12):74-75.

2009,(1):34-35.

上一篇:对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路径思考 下一篇:现阶段关于煤矿机电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