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谚语的语言特色

时间:2022-09-16 05:11:39

浅析蒙古谚语的语言特色

摘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语。流传于民间,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形式比较简练,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谚语具有民族性,蒙古谚语韵律优美、句式整齐、富于哲理,极富民族特色,本文以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中》为语料,试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浅析蒙谚语的语言特色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

关键词:《成吉思汗》;谚语;语言特征;民族文化

一、引言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是语言。”[索绪尔][1]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中窥见到他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剧中蒙古谚语的大量运用,使其呈现出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意境。

蒙古,即长生的或永恒的部落。发轫于平均海拔一千五百八十米的蒙古高原,始源于干流九百七十公里的望建河。[2]游牧在蓝天白云下的辽阔草原,纵横驰骋在马背上,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以能歌善舞令人炫目,以所向无敌演绎历史。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以其精美绝伦的画面、宛如诗歌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大草原上这个奇异的游牧部落、令人瞩目的传奇民族。下面我们就以这部剧为基础来研究一下蒙古谚语。

二、蒙古谚语的语言特征

(一)语音特色

“没有不裁剪的衣服,没有不押韵的语句”――蒙谚不同民族对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同,蒙古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谚音节和谐、韵律优美,用韵上突出了蒙古韵文的三韵法:即头韵、腰韵和尾韵。三韵法曾被生动的概括为:头韵如缰,任意驰骋;腰韵如辙,通途顺畅;尾韵如舵,扬帆开航。[3]现以剧中谚语举例如下:

头韵:每个车辕上都有姑娘

每个车篷里都有夫人

腰韵:雏鹰只有自己去飞翅膀才能变硬

孩子只有离开父母才能学会本事

饿狼吃不掉猎犬,暴风吹不走雄鹰

尾韵:山羊肉趁热吃的好,赶路人趁早起得好

蒙古谚语的这种合辙押韵使得它在语音上和谐悦耳、朗朗上口、玲珑如珠。既便于传颂、又利于记忆。

(二)结构特点

蒙谚语除语音上讲求押韵外,在结构上还讲求句式的整齐对称、精炼得当。其整齐划一的对称句式不论长短在剧中随处可见:

无水不成江河无根不成大树

凡水都有源头凡树都有根须

先长出的头发不如胡子长先长出的耳朵不如犄角硬

“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连续剧《成吉思汗》蒙谚中通常都具有这样的结构特点:多为简单句,或由两个、几个简单句组合而成。其句式短小、整齐划一、结构上显得极为简练、精当。

(三)语义特征

蒙古谚语往往会呈现出诸多的语义特征,笔者认为其中民族性与哲理性最为突出。

(1)民族性

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畜牧业是蒙古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剧中蒙古是与金、宋并存的时代,当时畜牧业更是蒙古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因此以牛、羊、狗、马、骆驼为内容的言语特别多。语言离不开生活,所以它们的存在无疑最能显露出草原浓郁的民族特色。

“五畜”,即马、牛、山羊、绵羊、骆驼被蒙古人称为五畜。因其是主要生产资料,所以他们在蒙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蒙古包是草原人流动的家;勒勒车是草原的交通工具,这些都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经常出现在剧中的方方面面。

挨着山下扎营有利于放马挨着水边扎营有利于放羊

羊马不能同时放牧贫富不能同时合群

天下可以马上得之天下却不可以马上治之

蒙古包没有漏洞,雨雪就打不进来

乞颜人如果不离散,孛儿只斤家族那里回受这么多磨难

吃野鼠和黄羊的猛兽怎能妄想吃天鹅和仙鹤呢?

山羊戴上帽子就可以装人了吗?

小骆驼长大了就要把老骆驼挤出圈

一辆车上的两根辕子,折断了一根牛就拉不动了

一辆车上的连个轮子,毁坏了一个车就不能走了

(2)哲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蒙古谚语总是会表达一定的事理,即总是十分巧妙而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抽象的或深邃的道理。像真知灼见又似哲学思想,这些语言无不透射出蒙古族人们智慧的光芒。以剧中部分谚语为例,让我们领悟一下他们寓意深刻、富于哲理的语言吧。

河水已经枯干,玉石已经破碎

水干了就养不活鱼虾,石头碎了就失去了靠山

(脱朵原是铁木真父亲也速该的奴隶,也速该被毒死后,他见利忘义对年少的铁木真说了这样一番话。其寓意旨在说明:他昔日的靠山已经逝去,他脱朵就要另谋新主了。)

先长出的头发不如胡子长先长出的耳朵不如犄角硬

(铁木真的母亲诃尔仑夫人暗示铁木真,后发展起来的新势力将会具有更为持久、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赤手空拳不能阻止洪水奔流

两条腿再有力气也不能减轻地震和雪崩

(成吉思汗告诫士兵,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敌人。)

时间会熄灭怒火,而人在怒火升腾的时候是不能做出明确判断的。

(时间可以淡化愤怒的情绪,而人在混乱情绪的支配下就易做错事。)

凡水都有源头,凡树都有根须

(旨在说明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根源。)

(四)修辞手法

从此剧作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蒙古谚语的一大特色。蒙古先民善于把日常事物、生活经验和主张见解浓缩在这形象化的言语之中,表达出非常贴切的意思。比喻、借代、夸张都是极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以比喻为例,明喻、暗喻、借喻都是谚语中较为常见的比喻方式。如,

兄弟就像一辆车上的两根辕子,一根轴上的两个轮子。

(扎木合对王汗言:)

白翎雀无论寒暑总在北方,告天雀遇到冬天就要南飞

对比:

(诃尔仑夫人暗示铁木真)

先长出的头发不如胡子长,先长出的耳朵不如犄角硬

(成吉思汗对蒙古士兵言)

百姓平时应像牛犊一样的驯顺,战时要像扑向野兽的饿鹰

三、蒙古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

特定的语言往往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形成的,同时一定时期内的语言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这部剧中我们看见蒙古族一直都以游牧生活为主,狩猎骑射为其主要内容。各个部落既有图腾崇拜又有战争杀戮。于是蒙古俗语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就承载了这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不仅绚丽纷呈而且独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的民俗风情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成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仅在生活方式、历史背景、上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一)游牧的生活方式

蒙古谚语根植于蒙古的文化之中,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凝结着人们生存智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常年的游牧生活铸造了蒙古人们豪放、勇敢的个性,同时也积累了、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谚语中处处可见这样的生活智慧。

挨着山下扎营有利于放马,挨着水边扎营有利于放羊

好猎手是不在没有把握的时候乱放箭的

(二)战争的历史背景

蒙古族游牧于蓝天碧草之下,是以惊天动地的马蹄声震颤了中国的历史,踏响了世界的大地。弓箭与马蹄溅起了喧嚣;弯刀与长矛涂染了血腥。将人类的野蛮与文明集于一身,成吉思汗率领千军万马空前绝后的东征西进,把战争演绎得淋漓尽致。战刀的铮铮作响、马蹄的轰然齐鸣、蒙古勇士们的厮杀呐喊……使得这部剧作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同时也使得他的民俗语言和民俗风情大放异彩。

刀劈进水里过一会水面就会平静如初刀砍在敌人身上伤疤一辈子也抹不掉

武力可以杀人却不可以服人

放下抗争的刀剑魔鬼也不会变成天使

对杀人犯用不着言语应该用刀子来说话

不要下了套子夹了自己的脚没射到敌人倒让弓弦勒掉了自己的耳朵

(三)图腾崇拜、

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是在其一定的历史文与化的渊源中形成的。同时这种传承与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状况、等密切相关。蒙古族以萨满教和佛教为主,信奉“长生天”,(蒙语为“蒙克腾格尔”)各部落都存在着大量氏族图腾崇拜现象,所以关于狼,狗、鹿、鹰、鸟等内容的谚语在游牧文化中极为常见。

乌鸦这种鸟是唱不出好调子来的。

咬人的狗是不叫的。

受伤的老虎反扑过来最凶狠。

饿狼吃不掉猎犬暴风吹不走雄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蒙古谚语的语音特色、语义所指、语体修辞及蒙古族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认识、分析和比较。从中领会到了它如歌般的铿锵韵调、哲理诗般的美妙意境,从而对这种独特的蒙谚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细致透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2]萨仁图雅.走进中国少数名族丛书,蒙古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1

[3]张文桂.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中的蒙古谚语,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05

上一篇:试论《餐饮服务与管理》技能教学 下一篇:示范动作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