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客观、科学地定位大学英语课程

时间:2022-09-16 04:54:29

理性、客观、科学地定位大学英语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高校实施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行动研究”[项目编号:A1301]的部分成果。摘要:本文综述学界关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各种观点,提出在评价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现状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应遵循理性、客观和科学的原则,并回应部分典型观点。基于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工具作用和人文效应,本文提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是科学融合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和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工具教育。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学术英语

目前,大学英语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通用英语?学术英语?抑或还有一条更适合的道路?这一切考验着学界的智慧。

对于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这个命题,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后,蔡基刚(2011;2012),龙芸(2011),史光孝、赵德杰(2011),束定芳(2011),王守仁(2012),文秋芳(2012),熊淑慧、邹为诚(2012),杨慧中(2012),丁仁仑、戴炜栋(2013),杨枫、吴诗玉(2013),胡开宝、谢丽欣(2014)等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是学术英语方向;二是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方向;三是融合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的折中方向。

一、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各家之言观点迥异、意见相左是正常的、有益的,真理不辩不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是遵循着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一认知规律。学界对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意见不一,正反映出人们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因素的认知不同、判断有异。

由此看来,只有理性回顾大学英语教学十二年的改革历程,正确分析我国大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的发展,准确比较过去三十年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客观认识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状况,科学前瞻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视角、多维度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才能更接近于大学英语课程实质,从而真正破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难题。

在持学术英语方向观点的学者看来,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其中绝大部分新生入学时就已经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的要求,目前许多大学因此而压缩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严重稀释,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学英语教学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教材充斥着应试习题,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现状已不适应、乃至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导致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蔡基刚(2011)主张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移,同时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造成为一个社会化水平考试。

学术英语方向观点在决策层和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一定的共鸣。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观点,于2013年2月专门就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发文件,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并颁发由其委托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

通识教育方向观点更多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强调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外国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认为大学生不论文理,不论专业,最基本的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至少应涵盖事业境界、逻辑思辨、文化包容等方面。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已不再把英语这门语言局限在工具范畴,而是扩展至素质范畴,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折中方向观点把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放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审视,既肯定学术英语的作用,又突出通用英语的人文属性。

根据丁仁仑、戴炜栋(2013)的观点,应该建立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杨慧中(2012)坚持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观点,认为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束定芳(2011)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他们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发展显著。从整体英语水平上看,现阶段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欠平衡,从群体看,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且有扩大之势。

因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有效交际的能力培养。文秋芳(2012)结合课程论原理,提出“英语课程必修,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的对策。王守仁(2012)回应外语是否工具的争论和学术英语方向的观点,提出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专业性和人文性,要实现这三大属性,应设立由三大模块组成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即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三大模块对应三大属性,真正全面实现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

二、定位大学英语课程的原则:理性、客观、科学纵观学界诸项研究和主张,不难发现其焦点就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教什么。如前所述,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判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评价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评价大学英语的现状、如何评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是产生大学英语发展方向争论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六个字:理性、客观、科学。

上一篇:钻石加工的刷磨和剔磨分析 下一篇:A Key Factor Affecting L2(English)Vocab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