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渗入地域文化教学的探讨

时间:2022-09-16 04:00:43

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渗入地域文化教学的探讨

摘要:通识教育的重要资源―地域文化,渗入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一改教学中没有实情实景的教科书,从书本知识到人文景观,再从人文景观回到书本,使这一可观可感的过程真切、生动、趣味横生。从宏观角度改革教材,从微观角度改革课堂,改革考试体例,旨在抛砖引玉,改革语文教学现状。

关键词:大学语文 地域文化 改革教材 改革课堂(考试)

一、通识教育的重要资源――地域文化

美国的莱文(A.Levine)教授指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广度的部分。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将其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可大幅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既对增强学生的本地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又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高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现状剖析

高职高专语文课堂教学现已呈现两难,一是学生学习难,二是教学难。学生语文水平不够好,对学习便没有兴趣,也难于听课;而学生不听课,教师讲课工作就无法有效开展。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语文教学将会走入低谷。

在高职高专学校中,学生语文水平大多数不好,基础不牢固,分析层次较高的文章有难度。如《把栏杆拍遍》文章内容丰富有深度,而讲课时,多数学生任着老师满堂灌,却没有几人能真正体会文章所言为何!如此,学生学不好,必然会导致教师难教。选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学生能懂又有兴趣?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怎样来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水平?这些都是高职高专语文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其现状,高职高专语文的改革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教材进行改革,二是对教学形式的课堂改革,三是对考试体例进行改革。

三、从宏观上渗入地方文化改革《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是否能针对学生现状,采用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将其纳入教材中来呢?就其高职语文开设四期而言,笔者设想:第一学期诗词歌赋,如地处常德的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应把常德文化作为第一期教学的主要内容,常德诗墙文化就是学生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常德诗墙文化赏析》这门课程,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我们利用必修课这一平台,开设了这门课程,面对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德文化”精髓。对接地方文化产业链,为地方文化服务。使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学生融入到地方文化的氛围中, 通过一期的学习学生就会对第二故乡的文化有更深层次地了解,这种从书本知识到人文景观知识、再从人文景观知识到书本,这一可观可感的过程真切、生动、趣味横生。第二学期各类文体的名人名作、礼仪演讲,常德地方名人甚多,在这块热土上沧海桑田几千年,群星璀璨:李群玉: 晚唐大诗人,出生澧县,其作品在《全唐诗》录有293首,《引水行》:“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箩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描写武陵风光,成为传世佳作。第三学期各类文体应用性写作,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领域采取通用应用文与专业应用文的学习,通用应用文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运用能力,专业应用文旨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从实践到理论地提升。第四学期汉语言文学八级培训考试,英语设有八级考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应用能力,本国民族语言为何不规范等级,促进学习热情呢?这一举措值得所有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老师们商榷!

四、从微观上灵活应变改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课堂教学到底学生是主人,还是教师是主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以为在学生方面。但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必须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要靠教师去诱发和培养,这是不能忽视的,就其现状,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考虑如下问题:

1.有利于启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导“常德诗墙文化赏析”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走近“诗墙”,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有比较多的时间去研究、思考问题,促使学习向深度、广度发展。比如要教授“诗墙文化”特点,讲解“诗墙”的意义和历史知识等,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诗墙”,去思索诗墙上符号背面的底蕴。

3.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释疑解难,避免无谓的讨论损耗时间。还是以“常德诗墙文化赏析”来举例,学生水平在那儿,就算走近“诗墙”,对诗墙有极大的兴趣,也难以真正把握诗墙中很多诗歌的精髓,这就必然需要教师的“授业解惑”。而从这一方面来说,也反过来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的职业能力素养。

4.缩短学生的学知识―用知识(练习或作业)―巩固知识(批改、讲评)这一周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提出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抛砖引玉”。

阅读―寻疑―讨论―解难

新的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先阅读,教师不必急于讲解,但是必须给予指导,如提出问题、告知方法等。教师要做指路人,绝不要当带路人。学生在阅读当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解答。先引导学生讨论(或辩论),让大家动脑子,抒己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给予释疑解难。课外作业就可以不布置了,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开展课外阅读(或研究别的问题),扩大视野,增广知识。

思考―拟稿―辩论―评析

教师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让学生分别按照观点从教材中寻找理论、事实根据,独立思考,写成发言提要,然后向全班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同看法,可尽量发表,但必须注意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教师对学生发言要做好记录,在适当的时候,对各种看法分别进行评析。

朗读―背诵―赏析―评点

简短的文学名篇,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训练学生口语。告诉学生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反复实践,达到全篇能背诵为止。让学生能指出本篇的名言警句,指出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讲述自己的见解。学生讲述后,教师适当简单评点,表示肯定或否定,勉励学生。这堂课到此结束。

从整堂课来看,教师讲得非常少,而学生却得到多方面的训练。这种课,我以为至少有两大好处:1.很好的训练学生口语;2.文章的名言警句,经过学生赏析、背诵之后,已储藏在脑子里,以后写文章需要以此作旁征博引时,这些名言警句就会自然地涌到他的笔下。

五、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深层次复习平台

高职高专闭卷考试舞弊现象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舞弊情节趋于现代化高科技,改革考试方式方法迫在眉睫。有一学生大胆而又坦诚地说:我们不是想着怎样搞好复习,而是想着怎样搞好舞弊,这已成为学生期末考试的热门话题!为什么要进行期末考试,谁都会抢着回答:温故而知新!

问题是怎样的温习才能达到新意,笔者认为考试可以多途径多渠道:1.开卷考试,由老师向知识的深度出题,2.闭卷考试,由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出题,其做法可先由老师拟订好题型,全班学生参与,由三五个学生为一小组共同探讨,教师选出最优秀卷子内容或再在其中抽选题目内容,作为全班期末考试试卷,这样学生不是想着如何作弊而是想着如何熟悉每一小组出题的内容,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层次复习平台。3.平时考试成绩可纳入考试总成绩的百分比中。

参考文献:

[1]张寿松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晚田、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蔡伟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彭小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论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术词汇特征 下一篇:“商”族新词:变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