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捐赠未脱离资本属性

时间:2022-09-16 02:47:45

企业家捐赠未脱离资本属性

从传统经济学角度考虑,企业仅仅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永恒主体,企业也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因此,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几十年前就不遗余力地宣扬“唯一责任”理论――“企业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利用其资源从事专门增加利润的活动”。他认为慈善捐助等活动只能是股东或职员个人的事,决非企业家所应承担。企业家的慈善行为与企业经济目标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的。

如今,一些中国的企业家也持相似观点。搜狐CEO张朝阳就认为:“(企业家)是不是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比如投身慈善事业,我觉得那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一个企业家能够为经济作贡献、创造就业机会、纳税,这才是他的本分。如果不专心做这些,有了钱就去捐献,对社会来讲只是小的贡献。”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明确反对弗里德曼的“相互排斥论”。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竞争环境,而企业家的战略性慈善行为常常可以改善企业竞争环境:当今企业竞争力并非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数量,而是取决于要素生产率的高低。企业控制污染和浪费是在直接提高要素生产率。而企业通过捐赠改善教育与基础设施等,无疑是在以间接的方式推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国外研究表明,企业家捐赠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的逻辑基础是慈善责任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利益,足以补偿其付出的成本,这些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如今,公众期望企业能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而且这种社会期望呈增长的趋势。企业家的捐赠行为,实现了消费者的某种期望,使消费者对企业和企业产品更加尊敬和信赖,正像一个做好事的人会获得人们的良好印象和评价一样,企业可获得更多忠诚的顾客。

使员工的目的更明确、更重奉献。企业家的捐赠行为对员工的思想具有良好的触动作用,有利于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毕竟在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企业里工作,员工的目的更明确,更讲究奉献精神。

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接受有责任感、诚信的企业。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说,76%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资助过慈善事业的企业的产品。

融洽公共关系。企业家通过捐赠,获得“更高层次”的形象属性,不仅有利于融洽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还有利于融洽企业和社会公众、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各项公关活动。在中国,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比较多的情况下,企业和政府关系的融洽是很重要的,企业家的捐赠行为,容易使企业得到政府的认可,有利于减少政府干预,甚至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

显然,慈善行为不仅有利于社会,也能够有利于企业。在精神、道德层面上,企业家是社会的主流,企业家的捐赠,在客观上影响了社会道德规范的重塑。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通过捐赠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长远来看对企业还是有益的,仍然是为企业家自身服务的。

总之,不管企业家捐赠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从实际结果来看,决非满足其个人心理需要这么简单,捐赠对社会的价值符合了经济学理论。

专家眼中的企业捐赠

长期以来,有不少企业家认为,一旦从事捐赠之类的公益事业,必将增加企业成本和负担,且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如何理解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就此问题,《新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张继焦、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葛道顺。

《新财经》:在早期管理理论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企业利润,企业家在追求自身利润过程中,无意间承担了社会责任。如何协调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张继焦:很多事情都是两面的,不完全是对企业家有利,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一样的。企业家既要谋求企业自身的发展,也要顾及企业内外部责任。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家会把慈善作为相辅相成的事业来做。

目前比较多的跨国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际上也把慈善捐赠作为公益营销或者社会营销的过程,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中国的企业家比较特殊,即使在捐赠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仍有不少企业家主动捐赠。确实应该对这些企业家进行表扬,他们其实是在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新财经》:新希望的刘永好说,“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从长期来看,企业也得到了社会的信任,培养了与客户的感情,加深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持续竞争力。”应该如何从这一点出发看待企业的长短期利益?

张继焦: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和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业追求的都是长期利益。新希望的做法一定是追求长期利益,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小规模企业的企业家可能顾虑更多的是如何在短期内得到收益。一个企业因为没有达到一定实力而进行短期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单忠东:从长远看,企业家投身公益可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容易赢得市场和公众的认可,本身就能够带来经济利润之外的辐射效应,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投身公益使得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统一起来,还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来使得企业自身受益。

葛道顺:作为企业,既要有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商业道德,还要对利益相关的群体负责。捐赠,不仅是“爱心”,更是“市场”,企业家可以获得政府、社区、员工等多方面的认可,同时还可得到许多市场手段得不到的东西,如品牌形象的提升,依法享受减、免税,有的还可以获得一些社会给予的称号,或者参与到政治中,等等。

比尔・盖茨看捐赠

美国的电视台在采访比尔・盖茨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这么年轻就把自己90%财产都捐献给了基金会?这些基金会把钱用在了非洲,用在了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农村建设上,问他是不是天生对穷人有同情心。

比尔・盖茨:不是的,我是为了自己,我是美国制度的受益者,我不希望这个制度出现巨大的动荡和不安,在政府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力量,弥补这个社会的空缺,尽量地消除贫困之间的差距,让这个制度能够更加稳定,这实际上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企业更好地发展。

上一篇:中美捐赠制度对比 下一篇:营造良好的捐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