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PICC的应用和护理

时间:2022-09-16 01:42:13

肿瘤患者PICC的应用和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在PICC技术下的护理措施和实践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我院从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并采取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肿瘤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7.5%,对照组肿瘤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5%,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护理应用

在当前临床针对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于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等优点,收到了临床治疗的青睐,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1]。目前已经成为了肿瘤患者的主要置管技术。而在置管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旦没有做好护理准备和控制,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2]。本文对肿瘤患者在PICC技术下的护理措施展开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从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为29~65岁,平均年龄为(45.7±3.2)岁,其中肠癌26例,肺癌20例,肝癌16例,淋巴癌10例,脑肿瘤8例,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肿瘤类型、性别、年龄的比较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给予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性护理措施,其中包括有常规性置管,对穿刺过程、长度、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观察静脉的走向,常规性更换输液接头等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其主要的内容包括有置管方式的优化,静脉选择的优化,插管长度的优化,穿刺点的优化,穿刺角度的优化,置管固定的优化,确保输液管畅通的预防措施,并针对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预防和预案措施[3]。有针对性地对静脉炎可能发生的部位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的措施以控制其发生。敷料的应用操作和选材进行优化。

1.3评价指标 采取肿瘤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作为评价两组患者情况的指标,并对PICC实践过程中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采取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最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患者自填的方式来收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一共划分为三项,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组别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取SPSS21.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采取(x±s)的方式来表示计量性资料,组与组之间的比较采取t检验,采取χ2的方式来检测计数性资料。当P

2 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5%;而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从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而对照组满意度为82.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上,由于肿瘤患者有长期化疗的需要,因此通过输液的方式来维持药物和营养物质的体外输入。而传统静脉的反复穿刺,不但造成了外周静脉血管的损伤,同时也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而PICC技术的引入,长期留置基本上解决上上述的问题。因此当前研究的重点在于PICC护理中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成功对于后续治疗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同时也是患者对护理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4]。本文的研究指出,经过采取两种不同的护理措施后,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34例,失败6例,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5%;而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39例,失败1例,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针对PICC总理患者采取综合性处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黎余余.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5).

[2]庞晓军,黄玉珍,何显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3(10).

[3]姚莉芳.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0(09).

[4]张波.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6).

[5]段秀丽.PICC在肿瘤护理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5).编辑/周芸霏

上一篇:手部烧伤的早期整形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 下一篇: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