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时间:2022-09-16 01:04:53

参与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伴随着“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程理念的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有了突出的改变,各种新的方式和方法广泛运用于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与式教学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好评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尤其适用于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激发,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参与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中学语文;运用探索

一、参与式教学的含义

“参与”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在《辞海》中,其含义为“加入内在,等同参加”。而参与式教学,则是指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从教学的统领者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展开充分的互动,在学生个人和师生合作的双重努力下,获得知识和能力。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还是沿用着以往的旧模式,不但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各种理念相违背,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参与式教学无疑是改变这种现状的良好渠道,在这种理念和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意愿、需要和价值观等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将学生从被动接受中将解放出来,使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

二、参与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确立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中,虽然每一堂课都有较为明晰的课堂目标,但是都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即教师通过怎样的教学,获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往往对教学目标不知情。在参与式教学中,首要做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公开和明晰。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们才能有目的的树立起一种参与意识,当这种参与获得成功之后,获得一种满足的喜悦。比如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够较为调理和流畅的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这个整体目标的指引下,再进行小目标的明晰。比如表达的是不是条理、流畅等等。这需要教师对整堂课做通盘的考虑,将所有目标一一明细,根据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阐明。这种目标的明确,就是学生们努力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参与的正确性。所有目标的实现,就构成了一堂课大目标的实现。所以说,课堂教学目标的树立是参与式教学首要环节。

2、准备课堂学习材料

为了更好的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需要,精心准备较为充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借助于材料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这里所说的材料,是指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时也是服务于教材的材料。材料准备的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理想。具体来说,在参与式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材料包含文本、音乐、视频、调查结果、实物模型等。利用这些材料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使教学效果获得提高。如《父亲》一课,即便是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再精妙,情感再真挚,也只是文字上的描述。而在参与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准备和父亲相关的资料。比如可以是一段关于自己和父亲活动和情感的文字记录;可以是一首关于父亲的歌曲;也可以是关于父亲的一段的视频。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可以让同学展示他们收集的关于父亲的资料,然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一个了充分的情感积淀,他们乐于去体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形象。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以往那种单纯的讲述所能比的。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和细致的分析,和学生一起,精心的准备学习材料。

3、有效管理小组活动

参与式教学,通常以小组作为基本的单位,以为通过小组的划分,客观上营造出了一个合作和竞争的氛围,这是与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相一致的。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在于小组的划分和成员的分工。首先是小组的划分。主要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种形式。同质分组,是将具有相近能力和特征的学生分到一组,这就给组内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从而充分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遏制了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异质分组,则是将学习能力和性格完全不同或者差异较大的学生分到一组,其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小组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做灵活和有机的调整。其次是小组成员的分工。从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其大致分工包含发言者、记录者、材料处理者等角色。发言者负责小组观点的阐述,要求做到清晰和条理,让其他小组了解和明晰的本小组的观点。记录者则负责本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发言记录,并予以有机的整理。而材料准备者则负责课题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小组成员的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经常的变化和调整,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以便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及时评价小组学习

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但能够对让学生对学习效果有直观和明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具体说来,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关注。首先,活动评价要及时有效。不但是怎样的评价,来自于谁的评价,这种评价都应该做到及时和有效,因为评价关系到对学生们付出认可程度,学生们渴望能够获得一种肯定,所以要及时和有效的做出评价。其次,活动评价要多元。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本身、其他学生和教师三者共同做出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最终的成绩。不同学习阶段,配以不同的考核方式,力求使考核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最后,要注重对过程评价。学生个人或小组所做出的努力,很多都难以用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体现的结果也不一定是一种真实的反映。所以要对学习过程予以充分关注,如果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了诸多努力,即便最终的结果不如人意,也是应该得到充分鼓励和支持的。这种“不以最终结果论英雄”,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伤害。

5、理性解决教学冲突

在语文参与式教学中,冲突的表现有很多种,常见的情况如:(1)对同一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而引起的争执;(2)对组内分工的意见不统一,多人争当某一角色或某一角色无一人愿意;(3)组内某成员表现出明显不参与的状态;(4)与学习主题无关的,学生因个人情绪制造的麻烦。对因讨论引起的争执冲突,看起来学生情绪激昂,还有一定的敌对性,但这些冲突可以使问题在争鸣中越加明朗。此时,教师要注意安抚学生情绪,强调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技能,提醒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讨论向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组内产生的情绪冲突,如没有机会发言,都想做小组发言人,同学之间缺乏信任,有嫉妒或自卑、更倾向于个人独立学习等等,教师要注意观察,不要急于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应对,如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及时记录下冲突的情况,课后反思或寻求同事经验,把遇到的问题归类分析,逐渐揣摩出最优解决策略,提高应对冲突的能力。

综上所述,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和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学中,过去那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倡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参与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能够把单一的接受变为积极的建构,在中学语文试图逐渐摒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旧模式时,使用参与式教学,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尝试和探索,希望教师能够对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充分的研究,构建筑一个自主、思辨和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金云.适时干预.多元设计.及时反思——参与式学习有效性的提升[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5).

[2]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3]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4]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

[5]庞维国,皮连生.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 2001.

作者简介:孙晓辉,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涅阳二初中,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上一篇:立足三维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下一篇:以昂扬之姿成就理想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