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精神兴文化律动名校发展之道

时间:2022-09-15 11:48:06

立精神兴文化律动名校发展之道

■开篇时评:校园友化,是灵魂,亦是生命

当我们在眼花缭乱的教育主张和理论中寻觅足以扣动自己心扉的东西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审视、思索、追问并且试图完美地回答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原点、初衷以及她的最终目的到底在哪里?作为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价值体系的载体,校园文化如何从历史的、现实的和发展的三维角度出发,去梳理、感受和破译教育的真谛?

教育,本身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授人以知识、技能、道德与价值观。而学校又是教育的平台,教育的土壤与源头,是学生与老师朝夕相处的环境,是人生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最至关重要的那几年的生活环境。

事实上,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文化是一所学校里流动的精神血液,它主导着学校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成员的思想与行动。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正是有了对文化的精神追求,才有了一种张力,这种系于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一所学校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流动的、生动的生命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形式,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在怎样的时间、空间内都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都能发挥其实质性的教育功能。

创建于1949年的重庆市璧山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充满现代气息的、花园式的市级示范学校。围绕“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发展创新、全面育人”这个办学理念,学校从“提升教育亮度、扩充教育厚度、拓展教育强度、延伸教育广度”五个层面践行教育理念,通过提升学校精神和文化内涵,将学校建设成师生喜爱的家园。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中,学校以“精神立人,文化兴校”这个校园文化主题,勾勒出学校创新发展的清晰脉络,用心灵解读了学校教育的真谛。

深度访问让校园友化侵润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对话璧山实验小学校长岳连忠

走进璧山实验小学,顿褪闹市的喧嚣,一个清新优雅的读书乐土立即呈现在眼前。可以想象,每一个清晨时分,岳连忠校长总会静静的漫步在静谧的校园

这所倾注他心血与智慧的美丽学校。对他而言,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象征。看着薄雾晨曦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身于其中,更容易心如止水,从容思考。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其视野的广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理念的深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交谈中岳校长告诉我们,他上任以来一直思考着如何使学校步入素质教育的的“快车道”,如何通过加强和丰富学校的精神内涵,将学校打造成“有用之器”、“实用之器”、“卓越之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领悟到,只有充分打造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才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前认为谈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的话题太过于抽象,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事实上,精神和文化是人生的起始教育,也是为人生奠定的教育。‘学校精神和文化’既是对教育本源的回归,也能以此为载体,凸显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我们就不会再那么焦躁;进入了教育的门庭,才发现那里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才发现之前我们所理解的教育其实很狭窄”。在岳校长办公室里,岳校长直爽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教育思想:“事实上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是一对孪生姊妹,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学校文化则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品位,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内涵。。每一所名校都是靠精神站立的。有精神的教育是才充满力量的,力量可以深入骨髓。当把一所学校的精神立起来了的时候,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自觉、自动和自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学校文化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促进良好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这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就是学校文化”。

是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训练技能、灌输知识,而是要让每个学生焕发光彩。教育的勃勃生机就是让每个学校都能形成有自己独特内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而“构建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的内涵也基于此。

教育特色

在重庆璧山县,每每提及实验小学,当地人准会翘起大拇指:“学校不仅教学质量好,学生素质优良,品德优秀,老师们也负责……”正如市民的口碑相传,近年来,璧山县实验小学以其辉煌的办学佳绩吸引着大批学生蜂拥而至,报名就读。从1949年到2011年;从璧山师范附属小学,到璧山县实验小学;从兴学创业,到拥有教学班44个,学生3000多人,教师140人,教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从教育科研起步,到承担并成功结题多个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无一不展示璧山县实验小学打造优质教育的敏锐视角和强校思路。

理念立校 以文化人

办学理念是脊梁,是文化,是生命力,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学校的灵魂。

近年来,学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打造品牌。充分利用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用历史育人,用传统育人,用环境育人,使学校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发展“乐土”。厚重的文化底蕴,衍生出“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发展创新、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每一天,打造质量一流,彰显体艺办学特色,早日成为巴渝名校”的办学目标根植于人心,形成了“立德至善、我能我行”的校训、“善教”的校风和“乐学”的学风。

在坚持“精神立人,文化兴校”理念下,本着“对孩子一生发展负责,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激发”的宗旨,实小人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实小精神”,走出了一条有着浓郁实小特色的发展路子,也由此走上了一条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内涵发展的强校之路。

科研兴校 彰显“厚度”

科研是实验小学的传统强项,曾被命名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坚持走教科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常与兄弟先进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并成立了网络教研团队。截至目前,学校共承担了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1项,《利用远教资源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研究》等市级课题4项,《小学艺术、英语学科体验式学习研究》

等县级课题6项。全校有80人参加了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每年均有约100篇或获奖。这标志着学校教育科研已实现由单纯的学科研究到整体特色发展研究的跃升。

精英团队 动力未来

教师是教育的基石,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保障,更是一所学校发展壮大的根本。

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以“压担子”、“指路子”、“创牌子”等策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勤指导、常督促,实现了教师人才的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也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140名专任教师,其中有市级骨干教师8人,县级骨干教师21人,璧山名师1人,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7.1%。学校还涌现出了重庆市优秀辅导员、重庆市十佳辅导员、重庆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学校教师参加全国优质课、说课、论文等比赛,5人次获全国一、二等奖。由学校老师原创的校园电视节目《会跳舞的雨滴》获得全国金奖,原创歌曲先后3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07年至今,教师获得国家级奖励30多人次,获得市级奖励140余人次,获得县级奖励360余人次。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办学特色 成就彰显

教育,应该具有共性价值,即全面育人;教育,更应具有个性价值,即教育特色。

学校以体艺特色建设为抓手,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建特色,以“诵读讲传唱”为生长点,搭建师生才艺展示平台,培育师生精神风貌。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每周开展班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每月开展校级活动,每年开展校园吉尼斯挑战赛。近年来,学校跳踢、乒乓球、篮球等体艺教育获得了长足进展。学生男子篮球蝉联重庆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丙组第一名;学生女子篮球今年首次参赛,也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学校学生20人次获得重庆市艺术展演等级奖;学生唐英剑获得全国少儿声乐二等奖;“小实验家”科技创新活动获得全国金奖5个、银奖2个,铜奖3个;300多人次获得NOC创新实践活动市级以上奖励;学生谭钰凡获得重庆市“十佳诵读大王”。2007年至今,学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17人次,获得市级奖励466人次,获得县级奖励313人次。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故事大王、短跑健将、运动健将、演讲能手、小作家、小实验家和重庆市优秀少先队员。造就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艺幼苗。

帮扶帮教 责任担当

历经数十年发展的璧山实验小学如今已俨然是璧山基础教育的名片。然而,走在高建发展轨道上的实小人不忘名校的责任与担当。在重庆大力推进“领雁工程”之际,学校牵手璧山三合小学,建立捆绑互助关系,充分发挥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沐浴到优质教育之光,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对口支援学校教学质量。

如今,“翎雁工程”将统筹城乡教育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更深的层次,也翻开了璧山实验小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了探索交流帮扶的长效机制,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提出了“1645"对口帮扶模式,即派一名教导主任到三合小学挂职任副校长,负责留守儿童“4+1”教育模式软件帮扶工作,帮扶内容涉及六个层面,学校对口帮扶学校、部门对口帮扶部门、班级对口帮扶班级、学科教师对口帮扶教师、教师对口帮扶留守儿童、学生结对留守儿童。通过4种渗透方法,即启发自立、示范引领、鼓励合作、督促执行,以及骨干讲座、互助教研、分层帮扶、跟班学习、活动联谊等方式,实现了对口帮扶学校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管理扶助、师资队伍发展、校园文化提升、课程教学交流,促进了帮扶学校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增强了帮扶学校新的活力。

(本文由重庆市璧山县实验小学岳连忠 曾佑惠供稿)

上一篇: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 下一篇:百慕大海底发现147年前美内战时期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