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学校教育品牌建设之路再出发?鄢

时间:2022-09-15 11:46:50

自然教育:学校教育品牌建设之路再出发?鄢

当学校树起各类教育品牌的大旗时,就意味着学校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学校文化和实际,我校提出了自然教育,既作为一项课题研究,更是为了打造一种教育品牌。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词汇,让我们找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归宿。不过,随之而来的一些质疑声,使我们有必要对自然教育作一次正本清源的诠释。

一、对自然教育命名的再认识

1.自然教育不同于自然学科教育。由于在小学以前的课程设计中,自然是一门学科的名称,导致自然教育被误认为是研究自然界,探索自然奥秘。这明显搞混了自然教育,直接影响了学校老师对自然教育的认识。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自然教育主要是科学老师的事情,在其他学科中无法开展。诚然,自然教育会涉及相关的自然学科教育,但自然教育作为一种综合的、系统的教育理念,与单纯的学科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

2.自然教育不属于自然主义教育。自然教育会让人马上联想到西方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于是,研究自然教育,就窄化成了研究卢梭。让当代人研究历史上出现的伟大教育思想,显得有点高不可攀。且西方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地域性,作为自然教育的思想源头尚可,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则束缚了自然教育,阻碍其与时俱进。

3.自然教育不等于自然放任教育。有人觉得自然教育既然崇尚“道法自然”,就是不闻不问的无为而教,向现实妥协与投降,这种消极的教育心态显然只看到了自然,忽略了“教育”二字的分量。自然教育倡导顺其自然,反对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遵循教育规律之下的应对策略。

二、对自然教育概念的再界定

对自然教育的误解,很大程度上缘于对自然教育概念的模糊。我们捧起《爱弥儿》这类经典,试图从书中寻找自然教育的注解:“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1]根据这一点,我们提出了自己对自然教育的校本化理解:自然教育是把大自然和现实的社会生态作为教育资源,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追求自然性,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开展教育活动,促进每一个儿童自主发展、最优发展。

什么是自然教育?什么不是自然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内外两个维度来判断,这构成了自然教育概念的两大支柱。

1.外部环境:大自然。华兹华斯认为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熏陶和涵养,缺少自然支撑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自然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繁重的书本学习中解放出来,从自然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意大利诗人孟德格查所著的《续爱的教育》(又名《自然教育》)一书中,提到了安利柯因体弱休学后,跟随舅父去乡下生活的故事。安利柯在自然环境中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同样获得了成长。当前的学校,人工的教育资源居多,缺少泥土的气息和花的芬芳,使得儿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太少。没有了对自然界的好奇之心,就谈不上在书本学习时会有强烈兴趣。自然和学习之间应该是一种默契的配合。

2.内部法则:很自然。自然法则是简单的、美的,也是庄严的,一切对自然法则的违逆,都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惩罚。教育中的法则往往就是自然法则。说到底,教育本身就是极其自然的事,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评价都应该是自然的,这样教育才可能产生。赫拉克利特说:“自然喜欢躲藏起来。”教育中的自然法则,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寻找的,可能是均衡,可能是统一,可能是妥帖,可能是最佳。

三、对自然教育实践的再思考

作为一个教育品牌,自然教育的架构无疑是宏大的,涵盖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各方面,我校为此确立了本真儿童、爱心教师、生活德育、经验课程、快乐体育、多元评价、自觉管理、责任文化八个研究主要内容。[2]这无疑给我们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好长时间似乎找不到抓手。如果倡导的教育实践与其他教育交错在一起,一会儿归结为生活教育,一会儿归结为快乐教育,一会儿又归结为融合教育,勉强归结为自然教育,那么这终究不是自然教育。为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划定自然教育的外延,找到最能体现自然教育特征的教育手段,使之相匹配。

1.自然学校――融入自然元素。自然教育提倡孩子接触大自然,培养孩子对动植物的兴趣,这就需要学校给孩子观察动植物生长的机会。[3]我们合理地设计和安排校园环境,充分体现自然元素,构建“一道一林一坪一河”的自然学校主题布局。学校门口的中央大道植12棵梧桐树,建成梧桐大道,每一棵树下用小花坛环绕,供学生乘凉、聊天。在原来保存下来的一片水杉林间摆放石桌、石凳,供学生放歌、下棋。田径运动场舍弃人工草坪,代之以天然草坪,绿草如茵的时节,供学生打滚、嬉戏。学校旁边的景观河围起石栏,种上荷花,撒入鱼苗,供学生垂钓、观水。相邻教学楼之间的空地,遍布各类绿树鲜花,成为校中花园。教学走廊内,摆放绿色盆栽,成为绿色走廊。学校食堂旁,开辟六块菜地,取名“苗苗菜园”,由年级承包,各班轮流,体验田间农趣。

2.户外课程――接受自然熏陶。自然教育一定离不开大自然这个“老师”。为了让学生走进自然的殿堂,在自然的美妙与伟大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创造力,户外课程应运而生。首先是构建户外课程。学生非常盼望的事就是课堂放在室外,在草坪上、花园里、树林间学习。于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理念,把教学内容移植到室外,让教学与自然贴合。在户外,语文课可以晨诵、读书、诗歌创作、写景作文;数学课可以认识图形、辨别方向、测量长宽;英语课可以情景对话、排演话剧;音乐课可以在林间合唱;美术课可以在河畔写生。当然,目前学科教学中适合到户外上课的内容还是太少,久居教室的教师来到户外还会不适应,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好教材,找到好的结合点,加以总结。目前,一系列“自然课堂”的教学案例相继出炉,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支撑。其次是努力做到户外课程校本化。学校开设的“玉芽儿”校本课程,利用每周五下午两节综合活动实践课,采用菜单项目、自主申报、走班教学的方式进行,让全校每一名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这些课程以亲近自然为核心,以户外项目为主,如摄影、轮滑、武术、空竹、钓鱼等。学校内挖本校教师潜力,外聘社会专业人员,引入各方力量,使课程效益最大化。

3.休闲文化――维系自然平衡。教会学生休息,给足闲暇的时间,打造休闲文化,成了学校自然教育的另一发力点。休闲不是吃喝之类的本能活动,也不是无所事事的娱乐活动,要达到休闲的状态和水平,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学生在现代快节奏的学校里很少会主动休息。即使是下课,要么忙于作业,要么疲于玩耍,就是不知如何正确地“休养生息”。长期违背自然的平衡,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会暴露问题。学校规定每天中午必须安排学生午休半小时,采用的方式主要以闭目养神为主,可以听轻音乐和故事,让学生在心静的同时不感到无聊。我们还开展了“下课十分钟”的专题活动,教给学生休息的技巧,比如转眼球操、远眺10秒钟、按摩操等,让学生学会主动帮自己减压、放松,为接下来的课养精蓄锐。

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看各板块距离很远,有大洋相隔,其实大海下面它们全部是相连的。自然教育努力想体现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自然”这个关键词上下足功夫,同时兼顾其他优秀的教育理念。如此,自然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品牌,并将散发教育的魅力,传递自然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2]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自然教育标准[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4(4).

[3]周云炜,赵宝海.斯特娜夫人自然教育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78.

(沈晓新,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214183)

上一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研习”板块的特征与... 下一篇:课外阅读指导:认识文体 自主鉴赏 掌握读法